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2532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问题要有不同的角度,外国人为什么比我们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移居背后的故事(Chinas Urban Billion: The Story Behind the biggest Migration in Human History),作者:Tom Miller,出版社:Zed Books (16.99 英镑,29.95 美元)中国的城市化产生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数据。过去 30年,中国有 5亿人迁入城市,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口总和。到 2030年,预计还有 3亿人将放弃农耕进入城市生活,到那时,中国城市人口将占到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从鞍山到郑州,一些外部人士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城市高楼林立的景象似乎表明,中

2、国城市的未来不仅仅体现在巨大的规模上。它还将是现代化和高效率的模范。现实常常令人失望。很多中国城市都是单调的复制品,其特征包括:道路拥堵、空气污染、匆忙修建的住宅楼、庞大的政府建筑以及绿地少之又少。在这本书中,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记者汤姆米勒(Tom Miller)深入考察了是什么导致中国在急于城市化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以及怎样能够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鉴于即将上任的中国总理李克强承诺将此列为政策议程焦点,这本书为相关讨论做出了及时贡献。一切事关重大。中国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受到城市建设的推动。但当建筑活动在大约20年后趋缓时,一种切实的风险是:中国将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在零星区域拥有巨额财富以及受过教

3、育的中产阶层,但城市里充斥着庞大的贫民窟,在固化的社会分化中腐朽。”鉴于中国城市化发展较晚,中国本来有一个优势:从已经完成城市化的所有城市汲取教训。然而,与它最接近的一个先例(尽管这是无意的)是城市扩张和交通拥堵的极品:洛杉矶。中国没有从人口密集、混合使用的城市规划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而是吞噬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大量纵横交错的宽阔道路将住宅区与工作区分离,并带有自上而下规划的特点,就像某种巨大疯狂的模拟城市(SimCity)游戏。自 1980年以来,建成区的面积增加了 3倍多,但城市人口仅增长 120%。正如米勒所指出的那样,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城市化。一系列政策选择突显出这一发展

4、模式的浪费。最有问题的是 1994年的财政改革,它让中央政府获得大部分税收,同时迫使地方政府承担教育和医疗成本。感受到资金压力的城市想出了两个财源。首先,他们廉价征用农村土地,然后将其转让给开发商,从中轻松获利,这一模式促进了城市的无序扩张。第二,获准对工业生产征税的城市,创建了数千个“经济开发区”,以吸引企业,增加财政收入。但很多经济开发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是加剧了城市的无序扩张。户籍制度也该受到谴责。通过将社会福利限制在户籍所在地,中国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永久安家。他们往往被推到隐藏在人们视线之外的贫民窟,例如像兔子窝一样的地下室或者附近村庄的简易砖房。米勒具有说服力的分析得到精

5、彩报道文字的支持,提醒读者这一切牵涉到人的因素。本书从头至尾引人入胜,对于一本探讨一个可能干巴巴的话题的书而言,这绝非易事。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西南部的雾都重庆,在那里,“搬运工驼着沉重的包裹走上陡直的石阶,气喘吁吁,道旁是在黑漆漆的厨房里刷锅的女子”。在北京,我们遇到一位乞讨的老人,自从失去双腿后,他一直大小便失禁,还有一个卖水果的商贩,她头上卷曲的头发说明她是农民工:“杂乱的头发在本地人当中不受欢迎。”对中国前景悲观的人士的标准观点是,中国正在建设鬼城,中国经济终有一天会崩溃。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微妙。米勒记叙道,即便是最极端的鬼城周围一片沙漠的鄂尔多斯新城也在慢慢吸引居民。真正的担忧是,在这

6、些无序扩张的城市吸引到足够市民后,它们提供的生活质量将是低下的,这将促成一个分裂的社会和无法兑现承诺的经济。中国仍有时间转变政策,以创建更幸福、更具成效的城市。但这扇窗正开始关闭。什么才是“中国文化”?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朱冰聪 星期五的晚上,学校广场前人山人海。两百多年历史的图书馆前支起了一丛丛的白色帐篷,摇滚音乐从黑洞洞的扩音器里奔向夜空。这是学校的 ChineseStudent Club办的NightMarket,直译就是“夜市”。既然是 Chinese的活动,总该去看个究竟,再说“夜市”俩字也叫人食指大动。逛了一圈,感觉夜市和这片广场上举办过的大多数活动别无二致。有人摆摊卖卖小玩意儿

7、,有人叽里咕噜地唱歌说话,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面孔,说的都是最熟悉的美式英语。期待中的家乡美食更是没怎么露面,倒有一个摊上有会说德语的学生(不知是不是德国人)招呼着大家买裱着德国三色旗糖霜的蛋糕。走到广场中央,有舞狮表演。这 LionDance是Chinese StudentClub的一大特色。舞狮我在中国也没好好看过,这里的学生却跳出极专业的水准,叫人真心钦佩。我便在一片喧闹中看了一会儿,然后买了一杯姜茶,走了。说不清为什么,夜风凛冽中,心里泛上一阵阵空虚。有其他学校的人问我怎么没参加我们学校赫赫有名的 Chinese StudentClub,我想了半天说,这个社团好像都是 ABC(华裔美国人

8、)吧。其实,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再说了,在我们学校这种海纳百川人各有志的地方,参加个社团还算个事儿吗?有位学长打趣说,参加社团嘛就是报个名,加入它的mailinglist,收到邮件说明天有活动、供应 free food,然后就去享用它的 freefood呗。是啊是啊,说到底不都是玩儿吗。然而我偏要矫情地去想:这不是我们的 Chinese文化啊!他们的舞狮伴着 Gangnam Style或者 CallMe Maybe的音乐,他们的活动里听不到一句汉语,他们大方地欢迎学中文的白人学生来中文俱乐部锻炼口语,可他们自己也说得磕磕绊绊。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需要接触、需要学习的新鲜文化,就好像走在唐人街或

9、者纽约华人聚居区法拉盛的大街小巷里,虽然到处标着中文,但我没有哪怕一分一秒置身祖国的错觉,只感觉行走在一个陌生的异域空间。那些“第一龍興海鮮果菜市場”、“華人旅遊”的招牌,只能唤起一种介于猎奇和认同之间的新鲜感。然而中国文化于我是什么呢?心理课告诉我们,即使是用来记录事实的semanticmemory(语义记忆),也掺杂了各种主观因素。我概念里的中国又是何其狭义啊!不过就是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走马观花旅游过的几个城市,还有那个我在相声和喜剧里了解并热爱着的北方而已。这一点浅薄的认识却还使我可笑地矜持起来,在 ABC同学一字一顿地建议“我们可以说国语啊”的时候坚持“No,we can talk

10、 in English”,因为我说了十几年的这门语言不叫“国语”。在这里,我对语言里这份情感的寄托愈发偏执。我发现我喜欢听到标准的普通话(其实也只能说是我觉得标准的)或者标准的中国某地方言,但是那些让人听了许久才发现是汉语的语言竟渐渐不能入耳了。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听到张玮玮用北方发声方式的粗犷嗓音唱道:“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竟感觉热泪要像黄河水一样涌出来,虽然我连兰州长得什么样都不曾知晓。前段时间文学课学索福克勒斯的希腊悲剧,顺便在豆瓣上看了看中国读者的见解,不小心看到这样一句话,是美国明德倍乐学院萧瑒改编的三幕悲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的妹妹对姐姐说的:“你并不爱我们的哥哥,你

11、爱的是你自己正义的姿势。”尔后我不幸地发现这句话可以适用于任何场合你完全可以说我爱的并不是中国文化,而是我爱中国文化的那种姿势。同样地,我也可以说参加 ChineseStudentClub的人们不一定是为了爱着中国文化,而是爱自己爱中国文化的姿势。开学以来的一点体会让我对此更加确信:这里的人们太希望自己和别人有点文化差异了!自打开学以后,以 multicultural、culturaldifferences 等为题的学生活动几乎从未间断。乍一听是挺有意思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简直是实现了英特耐熊乃尔的美好境界。但是到后来就发现这些活动太多了,大家说来说去也就这些风俗这些故

12、事,以至于听到“跨文化”就耳朵起茧了。其中一个活动,大家把自己的种族、国籍、性取向等等匿名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所有人的纸片打乱了一起贴在墙上,以展示我们学生的文化多样性。写到种族的时候,有不止一张纸片上写着“painfullywhite”,还配着“:(”的卖萌表情等等。虽然可以认为是开玩笑,但可以想见这群 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确偶尔会为自己单调的身份感到无聊,恨不得自己有点少数族裔的血统。这就好像中学时代大家偶尔也对自己身为中国唯一的非少数民族略感无趣,要从列祖列宗里找到一点蒙古族血统一样可以理解。于是在这里,黑人同学参加 BlackStudent Organization,

13、华裔同学参加 Chinese StudentClub,倒不是说真是作为少数族裔需要寻求精神支持,主要还是希望自己身上有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烙印。既然到处都有 Chinatown,到处都有中国人的文化活动,美国人是不是就对中国颇有了解了呢?比那句安提戈涅的台词更不幸的一个发现是,不管是 Chinatown还是ChineseStudent Club,无不是弘扬着“古早”的中国文化。要分析起原因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文化也许比文革以后的中国文化更“纯正”。但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种浸染着神秘气息、由艺术和武功点缀起来的中国文化,才最能吸引猎奇的目光。至于今天的中国,除了政客或者政治专业的学生之外,普通美国

14、人似乎并不怎么好奇,只是隐约有个老套的类似于苏联的印象。昨天晚上乘免费地铁去市中心看了个即兴喜剧表演,脱口秀演员照例由一个主题扯到一堆其它话题。一开始都在调侃飓风淫威下的纽约,讲着讲着就谈到女权,谈到沙特,说沙特的女人没有人身自由。脱口秀演员说:“想想吧,一个国家,对待占一半的人口,简直就像中国对待全部人口一样。”可以想见地引来满堂哄笑。这时候我脑子里蹦出一个单词,叫做 caricature,是若干年前上口译课的时候学到的,大致意思就是“漫画式地夸张的描述”,或者根据我的理解,就是对某样东西肤浅的表面印象。对另一个国家的caricature随处可见远到马季相声降神会里象征着贪婪罪恶的美帝国主义

15、、小麦克阿瑟或是友谊颂里“最亲密的非洲朋友坦桑尼亚”,近到经常出现在日常调侃中代表着战争、动乱的阿富汗、利比亚,caricature 在给人带来简明直白的“会心一笑”的同时却也阻碍了人们对另一种文化深入了解的欲望。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一幅由左宗棠、李小龙和“人权报告”里的“专制国家”拼接而成的漫画,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所需要知道的全部了。说来说去就又想多了。做了两个月的纽约客,学到的一大道理就是凡事不要overthink,该做的开开心心去做就是了。美国人之所以总是成群结队欢声笑语,就在于他们交起朋友来几乎不费力气。好几次看到一群人热热闹闹聊得正欢,突然开始三三两两互相打听“同志,您贵姓啊?”所以所谓文化不文化的,纯正不纯正的,在这里也根本不是个事儿。把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南方的中国、北方的中国、港台的中国细细分来的,也就是我这样自作多情的伪文青加伪愤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