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17371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工程建筑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建筑论文-岩土工程中的预测与预算岩土材料是天然的地质历史的产物,它一般是碎散的、不连续或部分连续的介质。材料性质十分复杂;具有极大的时空变异性。在岩土工程中,其地基或者岩土环境几乎不可能完全探知;边界条件和操作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岩土工程问题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互补率的破缺,即非此非彼的情况,是属于模糊判断的课题。另一方面是因果率的破缺,亦即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一因多果。是属于概率、数理统计和混沌学的范畴。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和众多的影响因素,准确的定量的预测和预算是相当困难的。依靠纯理论和技术技巧预测往往不成功,而经验的判断是不可缺少的。 土以碎散的颗粒为骨架,

2、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在其由岩石风化的生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几经沧桑,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材料的复杂的力学性质,而不同时空条件下土的性状也各不相同。所以尽管已提出的土的本构关系理论数学模型不下百种,动用了传统力学和现代力学的各种理论和手段,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为人们所公认的,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各种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是否存在这样的模型也是值得怀疑的。 在计算机和计算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有限元为代表的数值计算是解决边值问题的强有力的手段。当用来计算弹性体时其精确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其计算结果与光弹试验结果毫厘不差,结果光弹试验很快被废止。土是碎散材料,而在一般数值计算中首先被假设

3、为连续体,然后被离散化,假设各单元间的结点位移协调,计算土体的应力变形关系。这常常不能反映土的变形的微观机理。以 DDA(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为代表的离散单元计算方法在计算某些农产品(如谷类)和工业零件(如滚珠)时是相当成功的。以至被称为“数值试验”可以精确地代替模型试验。在定性地探索土的变形的微观机理时,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用以描述由不同尺寸、不同形状、不同矿物成分的颗粒组成的土,反映不同三相成分及其物理、化学和力学的相互作用,即使是可能,恐怕也是相当遥远的事。 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预测的另一个难点是土的参数的选取,它受到取样(制样)和试验手段

4、的限制。原状土在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扰动和发生应力释放,会破坏其结构性。即使是重塑土试样,制样的方式、器具和操作程序的差别也严重影响试验的结果。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土工试验仪器也存在局限性。以真三轴仪为例,由于边界之间的干扰,试样的应力和应变的均匀是很难保证的。在对地基和土工建筑物的探测方面,土层的时空变异及人类活动给勘探测试及其结果的判释造成困难。除此以外,岩土工程中的复杂边界条件和施工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也严重影响工程的实际结果。 在我国每年发表和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报告,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程序和技术手段,常常伴以试验或者实测数据的验证,其结果也常常是“符合得很好”。自己的

5、试验或观测证实了理论或者方法的完美,正是:“各夸自家颜色好,百花园中各称王。” 这种结果的可信性很值得怀疑。笔者在评阅一些论文和成果时,对于那些二者符合得完美到天衣无缝的图与曲线,常常怀有很大的不信任感;而对于存在相当差别,甚至坦率地承认预测的不成功的情况,则是完全理解的。可惜后者较少。 近年来,主要在国外进行了多次的“考试”或者“竞赛”活动:首先委托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所谓的“目标试验”,亦即需要预测或者预算的试验或实例。其结果是保密的,或者预测前不做试验,预测以后在试验。事先公布有关的土的一般资料、基本试验的数据(为确定有关参数)和目标试验的应力(应变)路径。在全世界或者一定范围征求参赛

6、者(参加目标试验的人不参赛)。全部预测结果上交以后,公布试验结果。一般是召开研讨会,评估或者评分。参赛者也常常进行申辩和总结。这是一种客观、公正和有权威性的检查比较方式。也是推动岩土工程发展的十分有益的活动和手段。它使我们认识到在岩土工程领域,我们的认识能力和预测能力到底有多高。 试验方法和设备的检验比较 1. 不同仪器的相同试验的检验 1982 年在法国 Grenoble 召开的“土的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上,用剑桥式的立方体真三轴仪分别由德国的 Karlsrube 大学和法国的 Grenoble 大学对同样的砂土和粘性土进行复杂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的真三轴试验,两份试验结果是存在着差别的。由于

7、使用的仪器与土料都是相同的,差别主要源于操作方法和技巧。 1987 年在美国克里夫兰召开的“非粘性土的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上,利用美国 Case 大学的空心圆柱扭剪仪和法国 Grenoble 大学的剑桥式立方体真三轴仪进行砂土的相同应力路径的试验。试验内容包括: (1) b不同常数的不同密度两种砂土的真三朝试验;其中, b=(1-2)(1-3) (2)在 平面上应力路径为圆周(两周)的的真三轴试验。 (b=常数的真三轴试验与空心圆柱试验的比较)表示了对于 Hostun 密砂(干密度 d1.65g/cm3) 在 b不同常数,中主应力 2=500kPa 保持不变,用两种仪器试验得到的轴向应力与轴向

8、应变关系曲线,轴向应变和体应变的关系曲线。可见在 b=0 和 0.28 时,不同仪器试验结果的差别是很大的。但是在评价它们时,主持者说:对于轴应变,除了 0.286 的结果很差(very poor)以外,其它的曲线符合的很好(very well);(b.体应变 v 与轴向应变 z 间试验曲线)的曲线认为符合得很优良(excellent)。对比我们的一些论文中理论与实际曲线二者丝丝入扣的符合,就显得很不真实。在这两个试验中试样的破坏形态也有很大不同:空心圆柱试样发生颈缩;立方体试样产生 V 形的剪切带。这些差别可能是由于试样的制样方法不同,试样中的实际应力分布不同和试验中的边界条件不同引起的。

9、2. 土工离心机模型试验 1986 年由欧洲共同体资助,发起“土工离心机的合作试验”。参赛者有三家:英国的剑桥大学、法国的道桥中心研究室和丹麦的工程院。试验的内容是模拟饱和砂土地基上的圆形浅基础的承载力和荷载沉降关系。试验土料统一为巴黎盆地天然沉积的一种均匀石英细砂。模型地基的孔隙比规定为 e=0.66(相对密度 Dr=86),规定圆形基础的模型尺寸为直径 D=56.6mm, 离心加速度28.2g,基底完全粗糙。此前,由丹麦岩土研究所对于这种土进行了物性试验和三轴试验,其结果公布于众。要求荷载沉降关系表示成无量纲的变量q/nb-s/b 公关系曲线。 其中:q=基础上施加的荷载(kPa) =乙土

10、的浮容重(kN-m3) n=重力加速度水平,即模型比尺 b=模型基础的尺寸(m) s=基础的中心垂直沉降(m) 同时也进行了相同条件下的现场载荷试验,以便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 这三家使出了浑身解数,精心制样、安装、运转和量测,反复摸索,反复校验,校正各种参数和影响因素。剑桥大学还在离心机上作了静力触探试验。最后,剑桥大学提交了一组试验结果,另外两家按要求给出了一条曲线。图 2(圆形天然浅基础的试验荷载-沉降关系曲线)表示了其试验结果,其中剑桥大学是笔者选取的最接近于要求的条件的试验结果(e0.664)。 可见,这种世界先进水平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误差在30%以上。值得提出的是,这是一种条件非常

11、简单明确的模型试验。而现场的工程实际情况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远比这复杂。在这个试验中,加载速率、模型地基砂的密度、制样方法和运行程序对试验结果都有影响。例如剑桥大学的试验表明,砂土的孔隙比变化 0.01(相当于相对密度变化 3),则其承载力变化 18,如图 3(地基承载力与模型地基孔隙比间关系剑桥大学试验结果)所示。而由于模型地基是先制样,后运转,保证地基内砂土处处均匀,孔隙比误差在 0.01 范围内是有较大难度的。 3. 单桩的动测法的考试 1992 年在荷兰海牙进行了一次动测桩的“考试”。在第一轮,10 根预制桩预先被沉入地基,桩径 250mm,桩长 18m(7#桩 17m)。要求测出其预制的

12、“缺陷”。其中一根桩完整无缺;其余的 9 根桩各有缺陷:颈缩、扩径和在不同部位的10mm 宽,130mm 深的刻槽。事先由特尔夫公司进行了地基勘察,将土层资料公布于众。有 12 家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参赛,用小应变动测法检测。结果是:平均测对 4 根;最多对 7 根,最少对两根。没有一家测出那根完整无损的桩。他们认为对于只有 10mm 宽的缺痕很难分辨。 第二轮是沉入 11.5m-19m 长的 5 根桩,然后用静载荷试验测出极限承载力。10家公司用大应变动测法测试其极限承载力。其结果也不乐观。比如,由静载试验为 340kN 的一根桩,各家给出的结果分布在 90kN-510kN 的范围。 4. 堤

13、防隐患检测的“大比武” 我国目前有各类堤防 25 万公里,很多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民堤逐年加高培厚或者在汛期抢修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堤身土料和质量千差万别,隐患很多。1998 年洪水期间发生的许多险情和决口都是由于渗透通道形成的管涌和蚁穴鼠洞、裂隙异物和局部疏松土体等造成的。为此水利部和防汛办于 1999 年 3 月在湖南宜阳召开了“堤防隐患综合检测技术检验会”也北被称为“大比武”。 有我国的十几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少数厂家(包括美国的劳雷公司)参加。检测堤段位于宜阳的一段废堤上。每个参赛的检测方法负责 200 米堤段,时间是两小时。几处“隐患”是事先人工布置的,埋设了稻草、钢管,模拟蚁穴和

14、鼠洞。一般在两米深范围内。人们使用的测试手段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地震波法、弹性波法和探地雷达等。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分辨率限制,即分辨尺寸与深度之比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因而两米深的隐患的检测不应算是难题。检测结果聘请有关专家评审,打分。图 4(堤防隐患的检测结果评分)所给的分数只是相对的。组织者对于测试结果是不满意的。参赛者各自对其结果的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针对这种结果,水利部斥资几百万,开展专题研究,目标是“傻瓜”式的快速检测仪器和方法。关键问题可能是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和长期的抗洪防汛经验,因地制宜,积累资料和经验,合理判释,仪器才会发挥作用。很难想象,可以身背“傻瓜机”,走遍天

15、下都会灵验。 土的本构关系的检验 80 年代以来,关于土的本构关系的“考试”至少进行了 3 次。1980 年美国和加拿大召开了“岩土工程中极限平衡、塑性理论和一般的应力应变关系北美研讨会”。会前用两种天然粘土、一种重塑的高岭粘土和渥太华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包括: 平均主应力 p=常数的三轴试验, b常数的真三轴试验 砂土在 平面上应力路径为圆周的真三轴试验 天然粘土大主应力方向与其沉积方向成不同角度的三轴试验。 事先将土的物性参数和基本试验的结果公开提供。然后在全世界范围征求参赛者。参加预测的有个不同国家的 17 个本构模型。从给出的结果看,轴向应力应变关系(1-3)1 预测的精度一般尚可

16、;体应变预测的精度差别很大。对于应力路径在 平面上为圆周的情况,许多模型无能为力。由于原状土的各向异性,对于其循环加载和超固结性状很难预测,只有少数模型参加了预测。结果表明,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合理地预测所有的试验情况。正如会议主席 Finn所说:“没有给任何一个本构模型戴上王冠”。这也是符合当前的土力学理论发展的现状的。 1982 年在法国召开了“土的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人们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对砂土和粘土的复杂应力路径和应变路径的试验结果进行了类似的预测。如上所述,也对试验本身进行了检验。 1987 年在美国克里夫兰召开了“非粘性土的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会议征求对真三轴试验和空心扭剪试验结果用理论模型进行预测。共有世界各国的 32个土的本构模型参赛。其中包括: 3 个次弹性模型(H) 3 个增量非线性弹性模型(I) 1 个内时模型(E) 9 个具有一个屈服面的弹塑性模型(EP1) 10 个具有两个屈服面的弹塑性模型(EP2) 6 个其它形式的弹塑性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