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17049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经济法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法论文-浅析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产权转让机制的整合企业国有资产法早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立项了,经过数十年的监管实践和立法修改,终于在2008年10月28日获得了通过,成为了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和保护企业国有资产的法律。从历史发展上看,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立法有两次明显的转折,其一是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其二便是此次通过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前者伴随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起到了划分职权、明确监管的作用;后者则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巩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成果。 在此次企业国有资产法通过之前,我国已经先后颁布实施了公司法和物权法,为公司治理和物权

2、保护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保护模式,而此次通过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可以说是上述两法的拓展和延续,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国有资产的物权保护两个方面,提供了相对特殊的保护措施。所以该法承担着与前述两法有效衔接的责任。 从规范国有产权转让的角度看,企业国有资产法区别于公司法和物权法之处在于其没有对现存的相关制度、条例、规章等进行较大的更改,而基本上是以法律的形式对现有的各项管理办法予以确认。这一点,也映证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安建的说法:“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办法制度化、法律化。”即便如此,该法还是包含着一些意义重大的创新点,为后续细则的出台打造了良好的空间。

3、鉴此,本文试分析该法比较明显的创新,及其对现行国有产权转让体制的影响。 1. 覆盖了对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 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存在多部门并行的局面,除了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国资部门监管的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146个中央企业)之外,还有财政部监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部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中央汇金公司监管的9个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以及其它部门监管的国有资产。在这个情况下,自国资委于2003年成立之后所通过的法规或规章,比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378号)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3号文”)等,均未将金融类国有企业纳入其中(3号令虽然

4、是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但不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均认为该规定不能直接适用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所以对于此次立法,将监管范围进一步扩大即是所考虑的重要事项之一。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言,“无论是金融资本还是产业资本,它的运作和管理应该说原则是相同的。对于企业的治理结构来说,无论是实业企业还是金融企业,它的治理结构也应该是一样的。因而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它在资产管理方面都要遵守现在的企业国有资产法。” 该法所体现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其一是第11条第二款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授权其它部门、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兜底的方式囊括了国资

5、委之外的其它监管部门;其二是第76条“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在肯定了金融类国有企业监管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为金融类企业的特殊立法规定留出了缺口。 自此,我国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不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在未获得政府特别批准的情况下,均需要履行资产评估、公开交易等特殊的程序性要求。 2. 定义“企业改制”,弱化对次级企业的直接监管 企业国有资产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创新,就是明确定义了“企业改制”,仅含三种情形:一是国有独资企业改为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国有独资企业或公司改为国有控股公司或非国有控股公司;三是国有控股公司改为非国有控股公司。除此之外,不

6、影响控股地位的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均不属于“企业改制”。该法定义“企业改制”当然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加强对涉及控股地位等国有股权转让的监管,同时弱化对不涉及控股地位等国有股权转让的监管。但这一点在该法中并没有明文支持,有待后续规定的进一步明确。 另外,对于次级企业监管的弱化,则早在2003年国资委3号文中就有了体现。该文规定,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需要同级国资部门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根据2008年6月5日关于落实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三年目标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法规2008109号),重要子企业 “是指在境内、外开展公司主营业务的实际运

7、营,并由集团公司直接管理和控制的下属重要经营单位。以2007年度会计报表为依据,列入重要子企业范围的企业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的合计占集团公司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中央企业可以按照上述标准确定重要子企业的范围。”依此,一个中央企业最多应当只能有一个重要子企业。可见,对于企业转让其间接持有的国有股权,一般来说不再需要行政审批,而只需要作为其股东的一级国有企业同意即可。 3. 以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式保护企业国有资产 注重以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护,可以算是企业国有资产法又一个较突出的特点和创新了,其17条第二款便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

8、风险控制制度。 该法的第34条和40条规定,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合并、分离、解散、申请破产等,以及企业改制,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在做出决定或者向其委派参加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股东会会议、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代表做出指示前,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表明,涉及国有企业分立、合并、解散、破产、改制等重大行为的,政府审批行为在时间上先于股东大会决议。而在此之前的各项文件均无此规定,相反,3号文甚至要求政府审批的报批文件中就包括公司内部决议文件。 对于政府审批这个环节在整个程序时间节点上的变动,实质上体现了对公司内部决策机制的重视和维护,有效防止了因政府的行政审批行为造成

9、对公司内部决策机制的干预和破坏。这也与该法第14条第二款暗合: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除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外,不得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此外,企业国有资产法还专节规定了与关联方交易的限制性条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并且其72条规定,在涉及关联交易、国有资产转让等交易活动中,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该交易行为无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公司法第22条的身影,可以说,这是企业国有资产法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与公司法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4. 企业国有资产法框架下的国有产权转让问题举要 企业国有资产法以第五章专章规定了国有资产转让以及相关的

10、重大事项,在此立法框架之下,我国国有产权转让机制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其稳定性和权威性无疑提升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目前,在没有更多新细则出台的情况下,结合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当前有效的国资监管文件,国有产权转让行为需更为严格地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此,本文试枚举如下: (1). 转让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国有资产的转让方式是否包括非国有资产认购增资扩股? 根据2002年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形式包括“国有企业或含国有股权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的情形,并且需要履行行政审批、清产核资、国有资产评估、公开市场交易等特殊程序要求。此外,国务院于

11、2003年和2005年分别转发的国资委文件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改制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并且需要履行审批、评估、公开交易等程序性要求。 可见,以认购增资形式稀释国有股权的,属于转让国有资产的形式之一。在实际操作中,非国有资产认购国有企业的增资扩股导致国有股权比例下降,同样适用国有资产转让的相关规定。 (2). 转让批准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3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国有资产,致使国家对该企业不再具有

12、控股地位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里涉及到国资部门直接监管企业的层级问题,但法律并没有规定。 根据本文之前的分析,在目前阶段,国有资产转让的批准主体包括各级监管部门和所出资企业,即一级企业。其中,对于各级政府直接出资的一级国有企业,由该级政府的国资监管部门批准;对于其间接持股的次级企业,由该一级企业批准,而不再由国资监管机构直接审批。当然,符合特定条件的还需要报同级政府批准。 (3). 清产核资 所谓清产核资,根据2003年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第2条,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

13、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益,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活动。该办法以及紧随其后发布的三个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规定了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企业国有资产法第42条也规定了企业改制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清产核资。 如上所述,企业国有资产法所述“企业改制”并非2002年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所称改组国有企业,后者并没有国有产权转让前后的控股要求,范围更大。而此前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清产核资的范围也较新法为广。其中3号文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转让方应当组织转让标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清产核资。 在上述情况下,上位法的“企业改制”与下位法的“国有企业改组

14、”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协调,不符合 “企业改制”的国有资产转让是否有可能免去清产核资程序等等,这些问题也许还有待进一步的解释。 (4). 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通过提供客观价值标准的方式防止国有资产的贱卖,是从交易价格角度保护国有资产的有效方法。企业国有资产法47条对资产评估的规定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其它情形的,应当按照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目前,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评估适用的办法是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国有

15、资产评估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相结合的制度。 所谓核准制,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经济行为所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需要由该人民政府下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此外其它的国有产权转让涉及的资产评估,实行备案制。国有资产评估的备案制,整体上来说实行“谁批准,谁备案”的制度,即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国资委负责备案;经国务院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即中央企业)批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由该所出资企业(中央企业)备案;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分工,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规定。 而金融类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目前仅

16、有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根据笔者向财政部金融司咨询的结果,有关金融类国有资产评估的规定正在制定中,而实践中基本上还是参照国资委的文件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评估并经认可或核准的价格为交易价格的依据,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价格90%的时候,必须暂停交易,待获得原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5). 公开交易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54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此前,在2002年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2003年3号文、2004年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转发)和国办发2005年60号(转发)等诸多文件中均明文规定了公开市场交易制度,并且规定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