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5143256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5年4月23日,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前言、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课程基本性质 一、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二、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

2、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课程基本理念 1、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内容要呈现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师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用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

3、的:为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程设计思路 (一)学段划分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和 过程目标(经历、体验、探索),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应当注重发展(十个关键词): 数感:主要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符号意识:主要指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空间观念: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几何直观:主要指利用图形描

5、述和分析问题。 运算能力:主要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推理能力: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创新意识:是指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模型思想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数据分析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的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问题的

6、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数与代数,“数与代数”内容的增、删和调整 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在教学要求上有新的变化。 第一学段 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提高要求)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回归) 增

7、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回归)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增、删和调整 第一学段 删除的内容(整体上看,降低要求)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

8、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增加“知道扇形”。

9、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增、删和调整 统计内容的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

10、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新增)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要求“降”中有“升”)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增、删和调整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

11、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让老师领会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

12、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7、注意四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二)评价建议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 4、学习过程的评价 5、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6、恰当的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用课标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 (1)理解课标理

13、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能”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以新理念规范教学设计 以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以“四基”衡量基本要求 以“四个关系”改进教学方法 以“四能”检验基本目标的达成 以个性创新体现教学的特色 以全面发展评价是否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