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134974 上传时间:2019-01-3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4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动态理论》ppt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概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并由威尔斯(LWells)和赫希(Hirsch)等人加

2、以发展。,4.1.1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技术差距论与模仿时滞,技术差距论及其贡献,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模仿生产,但由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

3、易必然继续进行。 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4.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见P59-61),4.1.2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一阶段,新产品处于创新时期,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并向欧洲出口。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始生产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美国成为净进口国,欧洲国家成为新产品的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保护政策下开始生产新产品。 第五阶段,欧洲的竞争优势下降,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者

4、。,4.1.4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梅基、罗宾斯 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 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时期。 第三阶段是“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 从原料贸易的流向来看,它呈现出与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正好相反的过程特征。 赫希曾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分析三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行业中的潜在竞争力。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可以被用于解释差别化产品的贸易,而不论这种差别化是否与技术创新相联系。,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迈克尔.波特 2.国家竞争优势 3.理论产生的根源: A.二战后,跨国公司兴起,国家的作用似乎被削弱了 B.8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4.主要立论:竞争优势通过高度的当

5、地化过程是可以创造出来并保持下去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差别、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制度安排、历史遗产等种种差别都对竞争力有深刻的影响。,4.3.1 “钻石”理论,财富生产率竞争环境框架结构 “钻石理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对国际竞争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获取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需求要素,生产要素,基本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 高等要素:现代化电信

6、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激发创新,需求因素,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企业对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一是需求特征的比较,这包括:本国需求是否比别国需求更具有全球性;本国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 二是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的比较,需求规模大有利于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在需求拉动方式中,消费偏好是很重要的,一国国民的普遍特殊消费偏好容易激发

7、企业的创新动力。 三是需求国际化的比较,一国开放度越高,其产品就越容易适应国际竞争。,相关和支持产业,上、下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原因: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企业的竞争状态,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辅助因素,一国所面临的机遇 政府所起的作用,4.3.2 “优势产

8、业阶段”理论:大国的兴衰,1.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 2.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 3.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 4.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要素驱动阶段,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 按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

9、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 中东产油国靠石油的经济,投资驱动阶段,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 按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一阶段。“二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 广东民工荒,创新驱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要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特点

10、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 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发达国家抓两头:产品设计、营销,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长期的产业投资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 。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还有其他

11、一些国家如美德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入这一阶段。 英国存在一庞大的食利阶层,433 创新机制理论,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来阐述。,1.微观竞争机制,企业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其最终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增值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才能逐步实现。这种产品价值在各环节上首尾相贯的联系,就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价值链有3个含义: 其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一致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着密切联系; 其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价值,例如服务这条价值链,如果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就可以提高企业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

12、; 其三,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关系以及与顾客之间的联系。,2.中观竞争机制,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3.宏观竞争机制,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

13、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要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要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如前所述。,4.3.4“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以美国为例,重要的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有: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波士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聚在纽约;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业集聚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

14、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 一是外部规模经济; 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 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4.4技术内生增长理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视每一个国家为一个孤岛,忽视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新增长理论家如罗默、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史格斯罗姆和克鲁格曼等人,把内生创新的模式扩张到包括商品、资本和思想的国际流动,提出了一个更富于预见性且与可观测现象更为一致的新理论框架:开放性内生增长研究 出口是增长的“发动机”,理论核心,强调政府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具有影响。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内生的技术投资结构决

15、定了技术进步水平的差异,因此,如果政府政策能够对技术投资的结构施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状况就会呈现相应的变化。,在里维拉巴蒂兹(RiveraBatiz,L)和罗默的经济一体化增长模式中,他们解释了为什么参与经济一体化可能加速一国的济增长。 首先,加入到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中的一国居民可以分享一个比其在孤立状态中更大的技术知识基础。 其次,参与国际竞争可以减少产业研究的过剩。 最后,通过扩大潜在的消费者基数规模,经济一体化可能提供产业研究的刺激。,内生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种技术变化源于人们有意识的投资。具体地,它是由研究部门生产的,并以两中不同方式进入生产。 首先,它会用于中间品生产,并进

16、而通过中间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扩大提高最终产品产出; 其次,它会增加总知识存量,通过外溢效应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生产率。通过这两种途径,经济就可以实现长期增长。 这一模式表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会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率,而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滞缓的主要根源;强调庞大的人口并不是产生增长的充分条件,而大规模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则会提高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质量阶梯,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年提出了一个产品质量阶梯不断提高的内生技术变化增长模式。质量阶梯的提高是以现期最好技术为基础,且由研究者的研究发展努力来推动的,每一成功者对其质量提高的产品拥有排他性产权,可以从其使用中获取垄断利润,同时,又会终止前一研究者的垄断利润。但是,发明者的这种垄断地位是暂时的,其产品会被质量阶梯更高的产品淘汰,新产品不断使旧产品老化,产品质量阶梯不断爬升。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强调,正是一系列部门中产品质量阶梯的不断提高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创造性破坏,英国经济学家阿格辛和霍维特1992年考察了以产品质量提高为主要内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