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496541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黄河师生活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北中学八年级导练循环教学案 地理2009-10-22主备人:董其春 审核人: 课型:新授 课时:2 课时 【课题】第六课黄河教学目标1 读图说出黄河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对黄河的状况。2 学会收集并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3 能结实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基本方案。4 训练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初步培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即可持续发展观念。6 增强民族自豪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并形成根据黄河特征寻求开发治理措施。教学准备1中国水系图 中国政区

2、图 中国地形图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黄河景观画面。教学设计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导入新课多媒体提示一组关于黄河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再展示一组突出黄河危害的图片或录象,请同学们观看。看完后,教师总结: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我国黄河的图片或录象,黄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她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一大忧患。今天,我们就围绕黄河的“奉献”和“忧患”来讨论黄河的治理问题。讲授新课课堂设计一指导学生活动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1 从图片中找出黄河的源头,黄河上、

3、中、下游三界城市,指出上、中、下游三段。2 观察各景观图所在的河段,并结合几幅景观图片,说出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师生总结黄河发源于清藏高原的巴颜 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干流分为三段,河口以上为上游,河口至孟津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从几幅景观图片来看,龙羊峡水电站其位置位于我国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像龙羊峡这样的水电站还有许多如刘家峡、青铜峡等。宁夏地区的降水虽然只有 200 毫米左右,但由于黄河水的灌溉,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中游的壶口瀑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由此可看出,黄河自古至尽今,一直为中华文明做着巨大的贡献,因此,人们

4、称其为“母亲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从正反两方面了解黄河做好铺垫。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从各类图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给学生要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问题,即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让知识成为“活”知识。河”师板书:奉献 【课堂过渡】虽然黄河为我们奉献了很多,但历史上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忧患。下面我们来观看一组资料,请同学们看完后,记录各段资料反映的问题,总结出忧患何在。师板书: 忧患课堂设计二多媒体展示资料资料一 “痛苦的记忆”:从公元前 602 年到公元 1938 年的 2000 多年间,黄河决口

5、 1590 次,大的迁徙改道 26 次,平均 3 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 年黄河改道滚滚洪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 1250 万,死亡 89 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 。资料二“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 35 千克,高峰时达到 570 千克。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到 16 亿吨。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三倍。资料三黄河断流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豫、鲁两

6、省因断流无法灌溉而减产粮食10 亿千克以上。1995 年断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即高达 42 亿元。而断流时间最长的 1997 年,黄河下游有 13.33 万公顷粮食绝收,减产粮食 27.5 亿千克,棉花 5000 万千克,胜利油田 200 口油井被迫关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30 万人的吃水问题。资料四 水污染的漫画或录像。 (略)资料五 源头荒漠化的图片。 (略)资料六 课本第 46 页阅读二学生回答洪水威胁、泥沙含量大、断流损失、水污染、凌汛、荒漠化、水土流失、 “地上河”隐患等。教师进一步引导: 黄河上、中、下游三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分别主要是什么? 各河段产生以上环境问题自然和人为因素主要

7、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6 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组间进行交流补充。教师总结:上游产生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和凌汛,中游产生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问题,下游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地上河”隐患、断流和凌汛。教师提问: 产生以上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教师展示资料,并结合课本 47 页的活动题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共同合作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的能力、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黄河上、中、下游三段的划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学会观察、联想。资料一 多媒体展示黄河源头和上游植被破

8、坏的录像或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出黄河上游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等。资料二 课本第 48 页阅读分析产生凌汛的河段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的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跨纬度较大,这是造成凌汛的主要因素,即以自然因素为主。资料三 课本第 47 页的活动针对资料三提问: 图中的兰州、河口、龙门、陕县、利津等含沙分别是多少黄河流经哪一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为什么? 从陕县到利津含沙量和输沙量各有什么变化?沙到哪里去了?针对问题 1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可从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方面总结)黄土土质疏松、益流失、植被破坏严重、暴雨使大量泥沙与雨水汇入

9、黄河造成中游严重水土流失。这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针对问题 2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从陕县到利津含沙量和输沙量都在减少,该河段主要流经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到了河床,变成了“地上河” 。 教师提问:“地上河”有什么危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与中游水土流失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略)教师总结: 他的危害是随时有发生洪水的危险。下游的“地上河”形成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水土流失,这也是下游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课堂过度:我们通过以上大量材料、图片、录像分析出黄河各河段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

10、影响因素。由此我们也意识到他们对黄河流域人民的不利影响,为了让黄河更好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必须积极寻找治黄的根本措施,究竟如何治理更有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献计献策。课堂设计三指导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48 页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黄河各河段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然后,结合课本第 49 页的阅读,提出针对断流日益严重的现象,我国是如何解决的?学生看书回答。展开想象:在学生学会了解决断流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班内进行讨论,寻找治理黄河忧患的其他措施和方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针对上游的荒漠化可以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针对凌汛可以采取引

11、爆、疏导。对中游的水土流失应从人为因素考虑,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对下游“地上河”隐患可以采取治沙,疏浚河道、加固大堤,加强中游泥沙的治理等措施;对断流可以合理调配用水,采取南水北调,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修建水库、建立水利枢纽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河流流向,进一步分析出原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式以小组讨论为最合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共同得出结论。在回答“为什么”时,可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植被状况图片(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录像)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出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问“沙都到哪去了”培养学生

12、的推理能力。教师展示“地上河”示意图。讲述“地上河”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地上河”的危害,增强忧患意识。教师指导学生应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治理措施才更有效。以解决断流为例,初步学会针对问题产生原因寻找措施,学会方法(教师可把网上有关资料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 )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前面分析的许多问题及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积极地寻找措施,消除忧患,为根治黄河献计献策。课堂小结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对黄河的功与过进行了学习,重点针对黄河的“过”给人们带来的忧患,设想了许多治理措施和方案。下面我们一起总结如下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略)教师总结: 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黄河的忧患能得到根治,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江河的命运。让我们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条江河都清澈丰沛,长流不断,岁岁安宁。结合 P50 页阅读倡导同学加入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去,并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的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