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96532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经济其它相关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其它相关论文-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与推进建议摘要 宜宾县自 2002 年向家坝水电站前期开工准备工作以来,尤其是 2004年 8 月,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左岸开工以来,城镇化水平逐年快速提高,迎来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黄金时期。本文就在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工程拉动下,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做一分析,并针对特征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宜宾县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特征 建议 长期以来,宜宾县由于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工业化水平低等诸多历史因素,致使全县城镇化呈现出进程缓慢,水平低的特点。2002 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只有 16.8%,与全市、全省相比分别低 8 个百分点和 11.4 个百分点;相对于

2、1998 年而言,只提高了 7 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慢了 3.8 个百分点;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占全县总人口(约 102 万)的 50%以上(有 49 万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 2004 年 8 月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左岸开工以来,宜宾县城镇化水平逐年快速提高,迎来了高速推进的黄金时期。2006 年 10 月,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正式开工之前,宜宾县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 21%。向家坝水电站已经从实际上意义成为了新时期加速推进宜宾县城镇化进程主导者。 一、宜宾县城镇化进程特征 (一)异地转移势头强劲 异地转移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 1988 年后,跨区域流动就业成为了农民工实现

3、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有机结合的理性选择。随着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宜宾县柏溪和安边两镇也迎来了异地劳动力大规模转入的关键期,并呈现出了三大特点。 1、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 据宜宾县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自 2003 年初以来,先后有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后转移到向家坝施工工地务工。2004 年初,异地农村务工人员约 1300 人。2004 年底就增加至 3033 人;到 2006 年底,宜宾县已经有异地转移劳动力约 2.4 万人,加上分批次入住柏溪和安边的向家坝各工程技术人员(预计工程建设高峰期将达 8 万余人),仅 2006 年就增加城镇人口(含暂住人员和向家坝移民

4、 2154 人)近 3.5 人。 2、对城镇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 伴随着异地转移人口的规模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张,对县城柏溪和安边及云南水富县县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显着增强。以县城柏溪为例:2002 年暂住人口为 0.6 万余人,到 2006 年底已增至约 3 万人,暂住人口对柏溪镇的贡献率已达到 38%以上。根据柏溪镇对 2006 年镇域范围内对暂住人口(一个月以上)与城区面积、人均 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全年用电量、全年供水总量指标所做的相关分析,结果表面暂住人口与上述各项指标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见文后表)。实证分析表明,暂住人口对柏溪

5、镇的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就业结构、资源消耗等均产生明显的影响和作用。 3、价值取向出现明显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分布在柏溪和安边社区的异地转移劳动力,从年龄上说,70 年代和 80 年代出生的人员占总数的 95%以上,他们的文化程度基本上是高中(职高)以上,对自我发展和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习意识、创业意识、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均较强。他们更多地把务工经商视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加强学习、寻求发展机会的手段,而不是把赚钱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通过学历深造、听讲座等形式,不断加强职业流动、居所转移和身份转移三者有机结合的力度。 (二)就地转移稳定性增强 随着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

6、设的推进,宜宾大市工业布局和结构性调整,开始出现企业集群苗头,加之宜宾县农村规模化经营试点工作的拉开,就地转移出现了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 1、回乡创业人员成绩突出,稳定性增强 随着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活动带来的无数商机。一批以外出务工为载体,掌握了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人员,依托自身的优势,纷纷回乡创业。据宜宾县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2004 年-2006 年间,从发达地区反乡创业的高级管理者、高技能人才就多达 53 人。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宜宾县的民营经济获得了大发展。截止 2006 年 10 月,全县个体工商户达 12074 户,比 2002年增长 43.74%;民营企业达

7、796 家,比 2002 年增长 1.35 倍,民营经济增加值达 31.06 亿元,比 2002 年增长 1.22 倍。与此同时,他们还举家迁到县城柏溪,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稳定性明显增强。 2、农民身份逐渐居民化 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开工和宜宾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农村就地转移人员提供比外出务工条件优越得多的环境,这就使得宜宾县进一步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九彩红农家乐率先在全县以租赁承包的形式搞起了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这些出租土地的农民在离开土地之后,职业取向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到向家坝施工工地务工或者是进县域中小型企业从事服务工作。二是

8、进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三是受聘于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几乎都有一共同点:他们离开土地后,基本上都迁往城镇(绝大部分迁入了县城柏溪)安家落户。根据宜宾县户籍制度改革规定,凡在县城或城镇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固定居所 3 年以上者,可向居住地居委会提出迁户申请,从而实现了从农民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据柏溪镇社会事物办公室不完全统计:2002 年-2006 年,柏溪镇各社区接收符合户口迁移条件的人员达 3557 人。其中,由农村村民迁转为城市居民的人员占整个申请总数的 97.36%。 (三)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产业载体 伴随着向家坝水电站各项需求的增大,各类配套服务

9、性企业集群化初露端倪,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柏溪为例,2003 年-2006 年,仅异地转移人员约 3 万人。而这些人员中,转移到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工人)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 16.6%,转移到第三产业之餐饮服务业占 35%,三产业其它行业(如零售贸易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占总数的 48.4%。第三产业已经从实际上成为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产业承载体。 二、因势利导,提升城镇化整体水平 (一)完善服务协调推进机制 过去,宜宾县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调控作用依然重要。在当前,主要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

10、步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创新,在住房制度,就业就学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为农村转移人员提供安居、乐业、赚钱、发展的平等机遇和权益,尽快消除各种歧视性政策。二是要完善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管理的协调机制。过去的管理体制带有计划式管理和城乡分割式管理等明显特征,偏重于维护城市利益,不能很好地为转移劳动力提供服务。建议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以部门联系会议的形式建立协调管理机制,着力加强劳动、监察、技能培训、政策调整和法制建设。 (二)改善就业环境 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后,面临着工作时间长,业余时间少,工作岗位苦、脏、累,劳动报酬低且不稳定,居住条件差,生活质量不高,子女教育得不到保证,社会地位低,福利条

11、件差等诸多具体问题。用工单位和企业要针对新时期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从管理安排工作时间,加班增酬,稳定就业,改善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福利状况,增进发展机会和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真抓实干,切实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稳定性就业、增收致富与自我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促进居住、就业功能结合性开发 人口转移的规模取决于非农产业的接纳能力,实现工业化是完全实现城市化的前提。实践证明,就业和居住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为人口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只有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下,第三产业才可能繁荣,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当前,主要要紧紧抓住向

12、家坝水电站建设的契机,打好服务向家坝这张牌,努力为人口转移提供较好的居住条件,使他们真正做到以企为家,由短期打工行为转变为长期的工作行为,逐步融入城镇化社会中去。 (四)推进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并非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作、生活的过程。仅有劳动力的非农化,或仅有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同样,仅有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没有同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居环境优化和城乡关系的和谐,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城市化。因此,只有逐步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着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形成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有效的提升宜宾县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在当前,可以先让

13、那些居住时间较长,或有一定资金积累或有一技之长的城市紧缺劳动力先市民化。 参考文献: 1 陈家富.促进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N). 人民日报,2004-02-05 2 陈元. 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鲜祖得.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 石忆邵. 中国人口城市及其政策取向(J). 城市规划汇刊,2002,(5) 5 叶嘉安,徐江,易虹. 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J).城市规划(京),2006.增刊 6 许经勇. 我国城市化的目标:城乡一体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06.(6) 7 关于印发的通知(宜县府发20073 号) 8 宜宾县统计局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统计公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