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96507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论文关键词 新课标快乐兴趣体验 探索成功 论文摘要新课标,新课程,寻求新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堂展示了与传统被动的传授式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特征:趣味、探索、成功、和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的快乐是新课标的最终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提倡建设和谐,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我们的校园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成为学生的成长乐园,作为教师都要想一想:我们的学生有梦想和激情吗?我们的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吗?我们的学生有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吗?我们的学生快乐吗? 新课标、新课改的强劲东风正卷席着祖

2、国大地,极大得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思维。作为新课标的主阵地课堂,理所当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课堂呈现了多元化的快乐而显得勃勃生机:充满着兴趣的快乐、合作探索的喜悦、思考创新的快乐、感悟成功的兴奋,营造出一份快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建构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如何构建“快乐的生成”?好奇的乐趣、思考创新的快乐、合作探索的喜悦、感悟成功的兴奋等方面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快乐生成因素。 一、快乐的前提好奇兴趣的唤醒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愉快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首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

3、就是唤醒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呢?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学习数学的动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课堂教学是实施“兴趣教育”的主阵地。 如何把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许多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复杂的推理中解脱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学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引发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低年级

4、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教学中可利用儿童喜闻乐见、色彩鲜艳的教具和图片,形象可爱的玩具和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教具、玩具等,可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逐步理解那些深奥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基数” 和“ 序数 ”这两个概念既抽象又深奥,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很难用向儿童说清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 6 只形态不同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从左、右两边去数,一共有几只,通过数数,学生就知道这个“6”就是动物的总数。然后再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数,问学生第 6

5、 只是什么动物?从右往左第 6 只又是什么动物?为什么都是第 6 只,却不是同一种动物呢?用这样的直观教学,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领会到“6 只” 和“ 第 6 只”所表示的意思不同。6 只是动物的总数,第 6 只是指次序排列在第 6 只的那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好奇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 抓住这种心理特征,能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如:教三

6、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这条定理时,教师不要急于讲出这个结论,可以通过考老师的方法去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度量大小各异的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当即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定值,它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这是教师可以再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拼剪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和等于 180这条定理。当学生掌握这个新知后,再进一步问学生:“四边形内角和是几度?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有利于学生不满足已知,不断去探索新知,去发现新问题。这时

7、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能充分的表现出来。 又如:教学能被 2、3、5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告诉学生你们报出来的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们哪些数能被 2、3 或 5 整除的,哪些数不能被 2、3、5整除的,然后把学生报出来的数按能被 2、3、5 整除分类板书。这时学生就会惊奇,他们会想怎么老师没有经过演算,就知道它的结果了呢?疑问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始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求知往往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 因此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知识学习,也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极好方法。如学习利用

8、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可以先出4705、1020025、240025、12000125、91000125一组计算题,然后问学生:“谁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目的得数?”当学生面露难色,限于能力无法解答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 4705 时,老师是用 472 算的,240025 是用 244 算的,9100125 是用 918 算的。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维,仔细观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巩固,不断发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使学

9、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弄,让学生把 7 个苹果按每盘放 2 个的要求,看一看可以放几盘?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会发现放了三盘后,还多一个苹果。这时学生会不知所措。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剩下一个?剩下一个能不能再放一盘。 ”在学生积极思维、热烈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知道,剩下的一个不够一份,所以不能再放一盘。在学生动手、思维、讨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堆货物平均分,不一定正好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时,就有剩余,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数叫余数。从而给学生建立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兴趣教学要贯穿始终。它能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使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它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它有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