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812224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1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诗鉴赏题》ppt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 1作者是( )(朝代)著名( )家,( )家,( )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 )的诗人形象 4. 诗歌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 , ”写的是静景。 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

2、波涌起,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胸襟开阔、抱负宏大,正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8.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B,9.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

3、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每章都有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C,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朝诗人( )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 诗,内容上属_之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4、? 3.“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唐,五言律,思乡,王湾,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5.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阔”用得好,因为它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

6、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D,7、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D,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7、沙堤。 1本诗作者是( )代诗人( )。以“( )”为着眼点,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抒发了 ( )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句是(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的是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

8、蹄埋没。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春,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爱(最爱),“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唐,白居易,孤山寺;,白沙堤,4.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 ),你知道的写此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句。 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和“才”字 好在哪里?,西湖,莺是春的歌手。在明

9、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渐”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才”说明刚够上。 都是从程度上来修饰“乱花”、“浅草”的生长状态,表明它们都是刚刚萌发,体现出了此诗是描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 ),“秋思”是( )。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作者是( )代的( ),被称为“_”。 2.曲

10、中“断肠人”指的是_ 3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 )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 )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 )之情。 4.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的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曲牌名,曲的题目,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九,悲凉,惆怅,B,元,马致远,5.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

11、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C,D,7.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

12、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C.,龟虽寿(曹操)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

13、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b,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

14、来就菊花。 1诗中 “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2分)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开轩面场圃,只见绿色的树木浓密,在村子的外边连成一片,一抹青山斜趴在城外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

15、”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流露出诗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