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研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804137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学研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学研究,(学习、研究与讲授提纲),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的基本问题与历史发展,第一章 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学的学科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学的学科定位 四、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一、 马克思主义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史的区别和联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学思想 三、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学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学思想 (李 大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思想 六、 其他学者的马克思主义学思想,上篇,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讨 从客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

2、义“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回答,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一、探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意义 1.从马克思主义学基本问题来看 2.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 3.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来看,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1.提问的发生和原因 2.提问的形式和方式 3.提问的实质和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多种说明 1.经典作家的说明,2.讲坛上的概括 3.论坛上的探讨 4.词典上的揭示 四、探讨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方法论 1.要明确区分广义和狭义马克思主义 2.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3.应该而且必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一、马克思主义发生的条件性 1.不同形态马克

3、思主义发生条件的共性 多种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是多方面的 客观条件决定发生的可能性,主观条件使发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2.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发生条件的特殊性 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发生的条件性 继生态马克思主义发生的条件性 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过程 1.发生过程的必然性 2.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具体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发生的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发生的意义,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一、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列宁的“来源说” 2.马尔库塞的“来源说” 3.有代表性的“多来源说” 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血脉渊承”的论争 5.为列宁“三来源说”辩护,二、继生态马克

4、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源 2.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 3.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来源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 5.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应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1. 经典作家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证明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因 1. 社会实践的推动,2.文化特别是科学进步的促进 3.创造主体的主观努力 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表现形式 1.理论形态的发展 2.理论体系的发展 3.学科领域的发展 4.原理和观点的发展,5.创造主体的自我发展和后来者的发展 6.原创性的发展和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7.理论发展和实践发

5、展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六、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 七、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分化,一、马克思主义分化的理论原因 1.分化的内在理论原因 2.分化的外在理论原因 二、分化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1.国际共产运动的复杂命运 2.现代人的文化-历史困境 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基本格局 1.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2.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3.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4.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一、应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1.这是践行毛泽东倡导的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2.这是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基本途径 3.这是进一步解决

6、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重要前提,二、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特点的对立统一性 四、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或根本的特点 五、用发展的眼光具体考察马克思主义特点,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一、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1.经典作家们充分肯定 2.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据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结构 1.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结构的种种,2.我们的几点初步认识 三、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1.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2.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4.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体系,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

7、主义不同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 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1.层次性 2.开放性 3.多样性 4.统一性,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出发点、主题和精髓,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1.几种不同的观点 2.我们的初步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1.关于“主题说”的争议(“革命说”、“革 命与建设说”、“人的解放说”、“三层次说”、“人的全面发展说“) 2.我们的看法:要区分根本主题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主题,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精髓问题的提

8、出 2.“实事求是”精髓说 3.“唯物史观”精髓说 4.“理论精髓“与“应用理论的精髓” 应该统一起来,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一、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总是要表现为新形态的创立 二、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形态形成的主要标志 1.成功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的重大问题 2.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3.产生了举世公认的创立新体系的杰出代表人物 三、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与继生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谱系),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元性,一、马克思主义被多元化了 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一元的 三、要从“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中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元性问题,1.马克思主义解释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

9、元性 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一元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的一元性 4.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的分化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一元性,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一、一个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1.深刻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2.确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需要 3.澄清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的需要 4.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需要,二、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 三、学界的种种看法 1.“四大作用”说 2.“四个主要理论功能”说 3“.三大社会功能”说 4.“总体功能”说,5.“指导作用”说 6.”具体功能“说 7 “两大功能”说

10、 四、我们的基本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是多元的 2.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功能,3.区分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 4.马克思主义的功能是发展的 5.各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着的 6.马克思主义不是万能的,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方法论 1.必须把历史命运的考察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的考察结合起来 2.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命运和现实遭遇的关系,3.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命运和历史规律的关系 4.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与其未来归属的关系 二、列宁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三、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历史命运 四、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历史命运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

11、史命运 六、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历史命运 七、 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命运 八、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下篇,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讨 从主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回答,第十五章 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个人崇拜的分野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第十六章 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重要性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要求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路径选择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第十七章 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 三、以科学的

12、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 四、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误区,第十八章 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 三、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实效性、针对性 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一、重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方法 (正确看待“灌输”论) 四、优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主体的素质,第二十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四、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第二十一章 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

13、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自觉承担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责任 四、把发展与坚持统一起来,第二十二章 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验教训 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途径 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条件,第二十三章 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经验教训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途径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体条件,第二十五章 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马克思主义者的规定和类型 二、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要求 三、培养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途径 四、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