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781389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6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原则(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 与教学原则,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古代的学习理论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朱熹: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以在于居敬而持志。,行为主义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多重反应的原则、心向和态度原则、反应的选择原则、同化或类比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条件的反应是R-S的过程,行为的改变是随着操作条件作用的效果。,认知主义

2、有意义学习: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和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首先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个材料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动机理论: 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信息在学习者内部的主要流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学习的原理: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

3、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控制: 教师起组织、帮助、引导、促进作用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协作学习 采用启发式教学 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背景材料和各类感性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的主动者 积极帮助、配合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一起创设教学情景 学会掌握自主搜索、查询信息资料的技能 博览群书,多见多识、多积累意义建构时所需的原始素材 积极进行思索,尽量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积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协作和会话 积极探索,仔细

4、观察,善于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教师与同学的帮助,教育技术人员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特性,与教师积极配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技术保障。 深入教学过程,系统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建造教育技术大环境,推动、促进教学改革。包括现代教学设备的配置、各类教学综合应用系统的建设,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教材的建设等。,学习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信息库的形成 信息点 信息链 信息库,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石,1、从一般智能走向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观 2、从行为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观 3、从现代性

5、走向后现代的信息技术课程观,1、从一般智能走向多元智能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观,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有八大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是否存在信息智能? 突出多元性 关注文化性 强调差异性 重视实践性 注重开发性,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既是受教育者,更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富有人性和创造性的人 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培养 学生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学生与成人存在巨大差异 。,多元智能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对象,信息智能是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

6、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生具有并将形成不同的信息智能。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遗传条件、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家庭条件等先天与后天的因素使得差异永远存在! 学生的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合理的,教育需要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的人。 差异可以成为教学的积极元素:利用差异、促进差异、鼓励超前,问题,如何处理信息智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当前仍然存在的“零起点”问题该怎么办?,2、从行为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 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 教学

7、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知识观,知识是动词而非名词,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静态的孤立体。信息技术就是是动态知识,因此要强调自主学习。 知识是人在客观环境中主观建构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创造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得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形成的,因此要强调探究性学习。 从教育的视野看:信息技术知识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结果!因此要强调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师生的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灌输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

8、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而不是教书匠。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而不是课标、教材的简单重复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问题1、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会导致对后续学习动机的削弱,导致对学习过程研究的弱化;会导致学习过程简单化、任务庸俗化;会有可能打破知识的系统性;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问题2、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何优势? 问题3、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

9、,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转型?,3、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的信息技术课程观,传统课程理论是以牛顿式传统科学认知方式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课程论,其主要样式是强调目标明确的课程设计理论、线性的教学单元、内容稳定不变的教材、分级分层的标准化评价方式等等。 泰勒原理: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要提供什么教育经验以便达到这些目标? 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后现代课程观,课程是开放的系统:从刚性课程走向弹性课程 课程是复杂的系统:从单一课程走向多元课程 课程是变革的系统:从静态课程走向动态课程 ,问题:后现代的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实现吗?,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弹性”

10、?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态”,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程教学,教案设计要新 教学方法、手段要新 课堂教学模式要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科学成就。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和信念。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生主体原则 关注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倾向与特点的不同和解决问题思路的不同。 根据学生的任务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不同方式,促进学生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来学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由已知导向新知,从简单到复杂。,直观性原则 提供充分的感知和具体的知识,使概念形成过程有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的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及时复习、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承认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