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4745485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

2、,“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

3、,是离不开圆的。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

4、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

5、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C.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

6、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屈从和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B.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C.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D.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

7、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B.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C. “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D.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

8、圆态。【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古代”不当,应该是“宋代以后”;B项,“昭雪形式”“梦境呈现”等均有绝对化倾向;C项,中国的悲剧“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对,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悲剧缺少震撼感,是因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毁灭”而产生。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圆”是“循环往复的表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自然观,与“佛家”无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0、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乡的山泉徐鲁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

11、记忆里的故乡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

12、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

13、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

14、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还有你,还有你们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

15、碾子沟被填平了,村西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B. 作者知道老家的伙伴们再也无法找到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他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C. 文章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作者继续运用第二人称对故乡的山泉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说明对故乡山泉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永远埋在心灵深处。D. 作者通过回忆昔日山泉及其生活的美好,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了对消失的山泉的留恋和痛惜,因为让一代代孩子坚强地生长着的正是这甘甜的泉水。5.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6. 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A 5. (1)相同处:都是为了照应题目,并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2)不同处:开头写主要是交代事实,引出下文回忆;结尾写主要是照应上文,抒发眷恋的情感。 6. 示例一:不能。因为作者写的更多的内容是故乡未消失的山泉,这样命题,题文相符;虽然写到它的消失,表达出痛惜无奈之情,但更是为了突出故乡的山泉对于自己和故乡的人们的生存意义;表达心中对故乡山泉的无限眷恋。示例二:能。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醒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发深思;文章内容虽然写了较多地对故乡山泉的美好回忆,但作者迫切要表达的是故乡山泉的“消失”,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