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

上传人:那** 文档编号:74716989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伟大的决策,曾经指出:“。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949年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就摒弃了作为“建国大纲”和“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离开发展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既定道路,大张旗鼓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所谓“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胡适、揭露“胡风反革命集团”等政治运动,以对知识分子进行“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紧接着,19

2、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直接导致了非正常死亡三、四千万人的“三年困难时期”。在被迫进行政策调整使得经济形势稍有好转之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又恶性膨胀,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致使政治上的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经济上,至198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穷、技术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种极为严酷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由

3、邓小平、胡耀邦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和推动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终于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以启动,翻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新的一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农村经济改革,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公开支持了这项措施。不久,在中国所有的农村都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的体制转变,这种决定在坚持土地最终所有权为国家的情况下,许可农民自行生产、自负盈亏,只缴纳部分农业产品。并

4、鼓励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副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继续发展,并废除了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凤阳县新旧面貌,城市改革,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发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城市改革的开始,并在1985年全面展开。,1985年的改革更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理念:政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遣返私营企业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场经济中的许多观念,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可了私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和所处地位,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一步发展以带

5、动中国经济,打破了中国经济公有制成分一枝独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宽私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将企业纳入宏观经济的管辖范围内,与市场调节作用相结合;对于生产盈利不再坚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转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坚持共同富裕为代价换来了企业的生产活力。对国有经济成分进行改组,由政府绝对控制经营转为政府拥有企业的绝对决策权,将一半经济活动权下放给企业,支持并鼓励负债企业兼并或破产,上海户籍人口增长,城市改革后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追求市场经济致富机会,现在的上海,对外开放,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宽对对外贸易的限制,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的三来一补特殊政策。1年后在邓小平的

6、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及福建省厦门四个地区宣布改制为对外经济特区。,对外贸易量,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30年主要成就,30多年来,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取向,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其主要表现,一是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平反了建国后30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冤假错案;二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现;,三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相继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国际竞争力明

7、显增强;四是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猛地增长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年均增长约10%,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也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五是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为任期制,初步实现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职务比较有序的新老交替。,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自粉碎“四人帮”

8、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

9、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征

10、婚广告”看改革开放三十年,80年代 :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一米七。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 90年代:某女,21岁,1.59米,未婚,大专,国营科室管理干部,漂亮聪慧,气质佳。觅21至30岁,1.70米以上,体健貌俊,经济雄厚的海外男友 21世纪:漂亮女 楚楚动人 42岁 离 肤白保养好 经济富裕 有宽房 因前夫患病使我无法快乐起来而内心深处的孤独却从没停止寻体健男助你发展。,改革开放的不足,不过,相对于当代世界、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大趋势而言,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存在着相当突出的缺陷和差距,存在着明显的局

11、限性和不彻底性。其主要表现,就是以下“四个没有”,第一,没有同斯大林主义等旧的教条社会主义思想实行割裂。,根据恩格斯的分析,任何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都是某种意识形态或思想理论的“物质附属物” ,是由意识形态派生出来的。而且,这种制度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这表明,体制作为制度的具体形态,必然有其所依赖和凭借的意识形态,必然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主要上是从前苏联照搬过来的,其本原的理论依据就是当时在前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宰地位、而后来已被历史实践所唾弃的斯大林主义。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里包

12、含有某些有益的探索成分(如对“十大关系”的分析),但其主体内容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中国化演绎。因此,我国要推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必须顺藤摸瓜、寻根究底,从源头上对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清理,同其实行根本性的割裂。,但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至今,承担改革大业领导职责的执政者不仅没有致力于对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清理,还一再强调要牢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项“基本原则”。但仔细分析主流意识形态所阐述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们不难发现,其最重要、最具现实性的内容就是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比如,30多年来历届中央领导人反复

13、强调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显然是指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斯大林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投影。我们既要顺应时代潮流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又要把悖逆时代潮流并被历史发展所摒弃的斯大林主义及其中国化表现形态奉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样的改革怎么可能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第二,没有摒弃“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所谓

14、“基本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启动伊始,执政者就一再声明需要改革的只是作为“具体制度”的体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须予以维护和坚持,决不能有任何动摇。其所说的基本制度,最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公有制为主体”。什么是“共产党的领导”呢?中共十三大曾经诠释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试图将国家权力从党的领导中剥离出去,以实现“党政分开”。但是,1989年之后,最高领导人又从十三大的立场上退回去了,重新将“共产党的领导”表述为“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并将其具体实现方式定格为各级党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组织中发挥领导核

15、心作用”。后面这一种党的领导制度,与前苏联“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领导制度没有实质性差异,邓小平曾批评其是“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是传统体制“权力过分集中”“总病根”的主要根源。,我们的改革既要从根本上铲除这个“总病根”,又必须坚持“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的基本制度,这势必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势必使得改革的实践进程在“党的领导”的强大威力面前难以迈出决定性的步伐。然而,人们很难理解,此种与现代政治发展和国家管理规律相悖谬的“一党专政”制度,早在20年前就在其原产地俄罗斯及其近邻东欧各国被人民抛弃了,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在顷刻之间多米诺骨牌坍塌般地相继丢掉了执政权,它怎么能够能长久地“巩固中国共产

16、党的执政地位”呢?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制度,始作俑者是斯大林。其具体的实践形式,在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国有企业和所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一统江山;在经济体制改革推进30多年后的现在,则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以绝对垄断地位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排斥、挤压和剥夺。这样的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6的公有制根本不是一码事,与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势必产生尖锐的矛盾。在坚持此种“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怎么可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呢?,太湖水污染,第三,没有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邓小平原来设计的改革总体方案,不仅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还强调“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遵照这个思想,中共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所取得的实践成效也令人鼓舞。但非常遗憾的是,自1989年到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被搁置起来了,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