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465082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9 届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提纲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憎恶( ) 虐( )待 摩( ) 地窖( ) 赫( )然 捻( )( )相 抖擞( ) 颓( )唐 揩( )油 恣睢( ) ( ) 不能自( ) 冻饿之虞( ) 斫( )痕 泅( )水 沮丧( ) 搁( )浅义愤填 yng( ) 滑 j( ) nir( ) 踱( )步 陡( )然白 x( )的脸 荒谬( ) 捋( )须 精神恍惚( ) 胆怯( )倔强( ) 脸 ji( ) 打量()二、解释下列词语 。赫然:优遇:窘相:踌躇:摩挲:颓唐:抖擞:打眼:揩油:恣情:不能自已:沮丧:搁浅:冻饿之虞:聊以自慰:作践:愁闷:孤立无

2、援:闻所未闻:郑重其事:知足安命:不毛之地:不可思议:荒谬:忘乎所以:义愤填膺:2一拍即合:寻欢作乐:不堪设想:恍惚:嗫嚅:倔强:胆怯:三、作家作品、阿累,生于 1909 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差庙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 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 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 8 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

3、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 年离休!、笛福(1659或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信奉不属于英国国教的长老会教派。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 ,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

4、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 ,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 ,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 。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 。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 (1720) 、 摩尔费兰德斯 (1722) 、 杰克上校 (1722)和罗克萨娜 (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 (1723)等传记。3、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

5、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他以羊脂球 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 1883 、俊友 1885 、 温泉 1886 、 皮埃尔和若望 1887 、 像死一般坚强 1889 、我们的心 1890 。这些

6、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 、 我的叔叔于勒 ;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7、。、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 ,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 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 、 流逝 、 小鲍庄 、 小城之恋 、 锦锈谷之恋 、 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 、 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四、课文说明4、 一面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先写作者与鲁迅一

8、面之交的起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外面又下雨,所以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出鲁迅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怀,构成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是议论,写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本文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 “我”是在无意中“

9、望了一下 ”,因而人物形象“ 模糊”,只是粗线条地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视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 羽沙”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 的、一头已经“ 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

10、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外貌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在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权威的解读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把鲁滨孙看作是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典型,而对于鲁滨孙身上所拥有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无数的读者,乃在于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在欧美的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做儿童的必读书。由此看来,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5这部作品,这里则可把重点放在代表人类创造、

11、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这一点上。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课文中他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等等。而把这些联贯起来,则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综观全文,鲁滨孙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我们则正好可以用这三方面来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而这三

12、个方面似乎有着深长的意味: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第 13 段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第 1 段中, “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 孤立无援 ”“沮丧无聊”,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那种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 2 段, “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表明鲁滨孙伤心绝望的同时,内心又在积极寻求一种精神的支柱。如果说在第 1 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在这里,他开始用理性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了。面对无法改变的险恶环境

13、,他知道只有冷静地面对它,而无法绕开它、回避它。我们发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了:一方面自己固然可怜,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个人保住了性命,其余 10 个人都已葬身大海,对自己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幸运。这样,鲁滨孙得出结论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 ”这说明,此时的鲁滨孙已经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是生存,还是毁灭?” 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第 3 段,鲁滨孙进一步论证自己的优势:有维持生活的充足的东西,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6这就更值得庆幸。至此,鲁滨孙思考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他尽管落难

14、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地调整了自己,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才能进行第 49 段叙述鲁滨孙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第 45 段,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这两段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的方式。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写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我们由此可以引发一些联想。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个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第 6 段,详写鲁滨孙在船上获得的许多“价值不大”的东西。其实,这部名著中尚未入选课文的前面部分,已经写到了鲁滨孙从失事的船上搬运物品的情节。但那些都是所谓的“价值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