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58171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二、单元编写思路与课文结构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 15 课)(单元引言:内容、目的)这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而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取舍。第 1 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

2、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对内,一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是魏源等开始睁眼看世界;对外,是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之中。每课一得:结合课文,国家主权的解释。材料阅读:南京条约,反映的历史史实是什么?“给予”一词的理解。活动建议:做历史卡片的基本方法,学习做历史学习卡片。第 2 课 劫难中的抗争内容标准:(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3)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编排思路:劫难抗争的交替。太平天国运动,根

3、据学习主题的要求,用大字对太平天国运动中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了介绍;同时,为了使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定都天京(南京)做了简要介绍,对其最终失败等内容,则以小字即阅读材料的方式进行了简洁的勾勒。2第 3 课 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标准:(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在对甲午战争的介绍中,重点则是对邓世昌壮烈殉国的史实做了较多的叙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突出学习单元的重点,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主线;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主性

4、学习和探究预留了空间和时间。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条约本身的理解;瓜分中国的狂潮(小字)每课一得:甲午战争赔款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材料阅读:李鸿章谈关于战争失败的原因。第 4 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容标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义和团背景、过渡。每课一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解释与辛丑条约的影响相连接;“材料阅读”谈国家态势与辛丑条约的影响相连接。第 5 课 画地图 讲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一)在每一学习单元都设有“学习与探究”课。学习与探究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栏目:“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建议”和“活动说明”等几

5、个栏目(栏目设置目的) 。活动目标知识方面:了解绘图的基本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状况三大条约的影响(地图上的反映) ;能力与情感方面: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学习与探究课(活动课)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目的、功能): 第一,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活动课是融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课程,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

6、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历史,而不是去背既定的结论。第三,活动课中的学习与探究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形成过程性评价。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 612 课)(历史主线、设计思路与单元导言)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长期高度发展同时又不易变化的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和君主专制体制以猛烈的冲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循环更替的发展模式,向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缓慢迈进。古老的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迈进,应该说这是

7、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但是,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在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背景进行的,因此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

8、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这已成为目前史学界的一个共识。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第 6 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求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3)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4)知道

9、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其一,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其实课程标准已经有所限定“列举洋务派为“求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来讲,则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近代工业的兴起”的编排角度即可看出。其二,新式交通工具的编排问题。新式交通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至远且巨,它既是近代化进程的表现,又是这一进程的推进力量,在这方面的变化尤以轮船、火车、电报最具代表性。第三,张謇作为一位清末的科举状元,能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既是其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的爱国心使然,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

10、值观念的变化。可以说,张謇的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其创办实业的经历又成为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第 7 课 维新变法运动4内容标准:(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严复“警世洪钟天演论 ”,变法舆论的宣传与新社会发展观的提出。每课一得:君主立宪制介绍。第 8 课 辛亥革命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果大家对照历史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这一学习单元中,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比重相对较大。如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1、 ”我们认为,课标中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的。对于这样的内容要求,我们的理解是,学生的探讨必须是在了解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展反清斗争、提出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及辛亥革命的史实基础上来展开的,如果对前面的史实无所得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为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方面的重心在于历史史实,而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只是做了简单的描述。在这里,历史意义的探讨是应通过学生自己结合史实开展的思索过程来完成,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是由让学生顺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

12、加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探讨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些基本方法。每课一得:共和制介绍。材料阅读临时约法,与君主专制的区别。第 9 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内容标准:(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鲁迅等人的主要成就。思路:以人物带整个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意义激发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三条。第 10

13、 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内容标准:(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2)以申报 、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有着多重表现。从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而言,如果说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是这一进程的主线的话,那么,清末民初中国各种新式教育机构和新闻、出版机构的创办,以及娱乐、服饰等社会生活的嬗变,就成为与这一主线相呼应的5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它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的结果。同时,社会生活的演化和进步,又推动着近代化进程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大众传媒不仅在历次政治变革中肩负着舆论宣传的

14、重任,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申报和商务印书馆在这方面可谓别具特色。 第 11 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所有上述这些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一种动态的融合于历史过程之中的内容。为此,在内容编排上,编者改变了以往教科书将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置于教材最末的方式,而采取了置这些内容于历史过程之中的编写思路。这样可以摆脱以往教科书历史主线与文学艺

15、术、社会生活相互隔绝、互不联系的做法,让学生有一种鲜明的历史进程感。第 12 课 社区历史小调查(学习与探究之二)(活动目标、准备、建议、说明)目标:知识目标(调查了解工矿企业、学校教育、交通运输、文化事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进行历史调查的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 1316 课)(单元主线)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

16、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如第一次人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等,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如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从时间断限上,它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史上两次重要的转折从大革命失败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单元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一艰难历程。 第 13 课 伟大的开端内容标准:(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中要注意尽量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从五四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问题。我们6在调查中发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许多学生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来理解这一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几条结论。第 14 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内容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