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561861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词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古代汉语词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古代汉语词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古代汉语词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古代汉语词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汇ppt(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 汇,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同源词 同义词(略,例见文选部分),第一节 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构词方式: 单音节复音节 单音节词的组合复音节词 偏义复合 词义:因袭与变异(迥异微殊) 词义扩大、缩小、转移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一般认为,古代汉语(主要指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地位,而现代汉语,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节词占优势地位。 古:单音词为主 复音词(连绵词、叠音词、偏义复合词) 今:复音词(复合词、派生词)为主 1.阅读古书,不要把两个单音词的组合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 2.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渡时期中,部分双音结构的组合呈现不稳定状态

2、。,(1)同义(近义)词的连用 同义词连用的现象在古书中十分普遍。在长期的使用中,有些连用的同义词逐渐凝结,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复音合成词。有的临时连用以后,并没有形成一个凝固的词流传下来。 在单音节词占优势的上古汉语阶段,单音词的组合比双音词更常见。,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晁错论贵粟疏: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汉书赵广汉传:以诈巧迫胁臣相。 汉书苏武传:朝夕遣人候问武。 汉书苏武传:数通使相窥观。 贾谊汉安策: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婚姻 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说文:妇家为婚,壻家为姻。 饑馑 朱熹论语集注:谷不熟曰饑,菜不熟

3、曰馑。 朋友 论语学而郑玄注: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恭敬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集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2)不同义词的连用 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有些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且凝固后的意义,常常与古义不同。 在汉语复音化进程中,同样要区分单音词的组合还是双音词。(要区分的主要是与后世复音词形式相同的组合),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得意,得意而忘言。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贾谊鹏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4、,举错不可不审也。 后汉书申屠蟠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杜甫北征: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单音词的组合与凝固成词(复合词) 上古汉语本身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其间也有变化发展。有些词组结合使用较长时间后,后来因循使用,不再辨析它的内部结构,而只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使用,它就逐渐成为一个词。 具体地说,古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组何时凝固为词,可以从意义结构、结合关系的密切程度、词重音、语法上的搭配等手段检测判定。 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由两个词根语素组成的双音结构,哪一些是词组,哪一些已经成了双音词,有时界线不是十分明

5、确。,复合词与词组的辨别,(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合,如果整体的意义不是这几个词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义有明显的融合、转化、引申、比喻等变化,亦即产生了新的含义,是词;如果整体意义只是这几个词素意义的简单相加,是词组。 左传屈完如师: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礼记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国家的代称,(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合,没有产生新的意义,但整体的意义比单个词素的意义更概括、更明确,或更抽象,在句子中完全没有必要拆开来分别解释,看成词。 礼记檀弓上:“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孔颖达疏:“哭泣之哀,謂有聲之哭,無聲之泣,並爲哀。” 齐物论:“梦

6、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3)简缩词 三代:特指夏、商、周三代。 四时:特指春、夏、秋、冬四季。 五臟:特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内脏。 (4)叠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 叠音词、联绵词本身是单纯词,但因为形式上是双音节的,阅读时容易受字形的影响误认为复合词。 偏义复词一般可以视作是双音节复合词。,偏义复词 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 原因:偏义复词的出现,往往跟上下文的偶数音节有关,是调节音节的一种手段。 注意: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哪个语素上,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意义相对相反或相关相类的

7、词并列在一起,有时偏义,有时不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1)相对相反 既醉而归,曾不吝情去留。(八下五柳先生传)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高1孔雀东南飞)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九上出师表)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爪牙不足以嗜欲,驱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以意义相反相对居多。 相对的两个意义一正一负时,一般表正的语素在前,表负的语素在后(如:利害、得失、休祲),多取负义而少取正义。 顾炎武日知录卷27“通鉴注”: 爱憎,憎也;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

8、败,败也;同异,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 动静、同甘苦、人马齐全、不计得失,2)连类而及 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后汉书班超传) 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关梁不租,山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A、根据上下文判断“偏”在哪一个词 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李渔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老学庵笔记:东坡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饼者,买卖食之,觕恶不堪

9、。,B、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偏义” 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孙子虚实: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刑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古今词义异同,严格地说,“古今词义”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当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 先秦汉代 先秦、汉代唐代 汉唐清 清代现代 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 汉语史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大致情况: 马、牛、羊,东、南、西、北,父、母、兄、弟 史记佞幸列传:“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虚言。” 左传隐公三年:“可薦于鬼神,可羞

10、于王公。” 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墨子节葬下:“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一)词义的扩大,菜:古义:专指蔬菜 今义:可表示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今义:指一切形式的睡眠。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说文:“睡,坐寐也。”,焚: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说文火部:“焚,烧田也。” 一切焚烧行为。,脸:古义:目下颊上,仅指颧骨部分。 响:古:回声。 色:古:脸色。 裁:古:裁

11、衣。,(二)词义的缩小,瓦:古义:陶器 今义:主要指盖房屋顶的建筑材料。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臭: 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说苑杂言:“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县: 礼记王制:“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 坟: 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虫(蟲)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裸虫之精者曰圣人。 说文:虫,有足谓之虫。 禽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不获一禽

12、。 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说文:禽,走兽总名。,(三)词义的转移,诛:古:责求、谴责。今:杀。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齐侯襄公)反,诛屦于徒人费。” 货:古:财物、财产。今:商品、货物。 盐铁论本议:“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汤: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水浒传第八回:“收拾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 薛霸 起來燒了面湯,安排打火做飯喫。” “面汤”、“洗脚汤” 暂: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

13、上胡儿马。” 庾信镜赋:“不能片刻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币(幣)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赵歧注:“皮,狐貉之裘;币,缯帛之货也。”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 管子国蓄:“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缯帛之货用于馈赠的财物或礼品货币,(四)感情色彩的差异:褒贬与轻重,诗卫风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吹嘘 杜甫寄岑嘉州: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谣言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祥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词义系统内部的调整,1选择

14、现象 2替补现象 3渗透现象: 坐 行 【行将】 坐弃三冬业,行观八阵图。(孟浩然送莫甥诸昆弟入西军)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韩愈石鼓歌),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本义及其探求 字本义与词本义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引申,凡是由同一起点引申出的意义,彼此都有联系。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方面延申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 古今词义之所以有同有异,主要的是它们是从同一个本义出发的不同的引申义,所以,抓住本义、分析其各个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从原理上、根本上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字本义和词本义 词的本义

15、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字义)。字形所记录的为该字的原始意义,即为字本义。 造意实义本字假借 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的派生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就是词的本义。,说文: 初,始也。裁衣之始也。 始,女之初也。 基,墙始也。 祖,始庙也。 从实际情况看,一个字的字形结构显示的意义与它表示的词的意义有的是一致的,重合的;有的是不一致,是错综的。字形义和词义是否一致,要通过古代文献的材料证明。,探求本义之法:(1)词形;(2)语境。 州:说文:“水中可属曰州。” 及:成语“望尘莫及” 行: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 息: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通过字形探寻本义的前提:汉字形义统一。 汉字形义统一是有条件的,对字形来说,只有本字和原形才能与义统一。 本字,根据某一词的意义而绘形,也就是专为记录这个词所造的字,称作这个词的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莫、我、自、其,原形:文字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形体简化,趋于整齐,渐渐符号化,脱离了原始的形状,因而也就很难从中观察出词的本义,变得不可解释。因此形训的关键是要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