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446826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6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段考模拟考讲评》ppt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4A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 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

2、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

3、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英宗即位,(魏源)升任 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

4、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 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

5、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 陕西佥事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六年, 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

6、年,退休回家,去世。,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 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xi)罪状,不言其内乱 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译: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互相责骂,陈智把这件报告给皇帝,皇帝下诏书责备了他们两个。,译:得到宽恕,又因为上 奏辽

7、王贵烚的罪状,没说跟他有关的内乱的事,与三司官员一起被关押进了钦犯监狱。,忆秦娥 用太白韵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清澈的溪水呜咽着缓缓流淌。霜风吹散了浮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浮云迎接回来,又将她送走。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节。极目眺望,不见凌歊台的影子,没有朝廷的音信。只见帆船来来往往,那遥远的天边,应该是帝乡所在吧。,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呜

8、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再加上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山月更见皎洁。上片用拟人,写景如画,景中含情,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声衬静,更觉其静。,下片,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李之仪在姑溪,苦闷而消极,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凌歊” “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凌歊”,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 。“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不知今是何

9、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2012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 我想生活在唐朝,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 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 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绣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

10、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的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独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 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 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

11、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 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 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

12、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点评: 对唐诗重新整合 是“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 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由材料写出自己的愿望,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地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不但能表达 出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唐诗进行整合。应该说 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从牧师的角度看,1、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那么我们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

13、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问题,得出工“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 “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 2、牧师不是靠打骂,靠惩罚而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么我们可以发问:怎样做到即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花的目的呢?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园的花不但一朵都没有糟蹋,牧师还能结交了大批的朋友呢?原因是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变思维方式”“导疏的力量大于硬堵力量”,“改变给予的方式”等,从学童的角度,事实:学童开始是见花就摘,后来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提问:学童为什么愿意放弃摘花,而答应把花放留在花园里呢? 原因分析与回答:因为他的对花(也即对美,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这就引起了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自已喜爱的事物?由此我们提炼观点 “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把爱留下人生更美丽”,“爱不等于占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