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44487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9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ppt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应考目标】 最近两年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考点分布】,按2003年考试说明的说法,“文言文阅读”考点如下: 1理解 B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近两年高考,该部分题目的安排有所变化,即把“翻译”改为

2、笔答主观题,并放在第卷,占5分。“文言文阅读”的总分也由过去的18分提高为20分。 具体的题目设置上,比较稳定地安排不少于2道文言词汇理解题,两道属于“分析综合”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03年还涉及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而另外1道题,则属“变化”题。变化如下:2000年“句式”、2001年“古今异(同)义”、2002年“代词(之)指代”。 2003年,明显加强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分析地要求。,2004年:大体稳定,难度稍降,有所变化。,【能力要求】,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 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读解思路】,通读全文、略读题目

3、,串译全文、圈画难点,“三联系”释疑、推断,代入、检查、确认答案,注“三联系”:联系课内外、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与今。,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年11题)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乘:登上、驾车、乘船、凭借、计算、量词乘(shng),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败北”,现代汉语词语。,答案:C,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2002年11题)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3年11题)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微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

5、,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务必老老实实地熟记18个常见文言虚词 的意义及用法,了解课内出处。 讲文段出现的虚词与课内出现的进行比较、理解,成了最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必考的题目、必出的题型,但遗憾的是,该题的得分一直都不高。,题型: 采用给出四组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 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个均选自中学语文教材。选择课文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

6、题的能力。余闻,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罗嗦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2000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2001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7、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率领,石钟山记“把”,陈涉世家“正好、恰巧”,过秦论” “已经”“之后”,出师表“无论”,答案:A, 2003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8、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伶官传序表被动,鸿门宴表目的,师说兼词,“于+是”,孔雀东南飞“于是、就”,语气助词,答案:C,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两步走: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句(“词汇”题) 紧扣所在的原文的前后文,联系上下文时,同步进行以下操作:,语法分析,逻辑推断,语感推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1995年全国题 或妄瞋怒 何由济乎(2分) A或者狂妄地发怒;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B或者狂妄地发怒;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C

9、或者胡乱地发怒;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D或者胡乱地发怒;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语法特征?,答案:D,“何由”应为“由何”,属古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答案:C,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2001年全国题第14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燕国派乐毅

10、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答案:B,语法结构 有何特点?,主谓短语,作“惟恐”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应译为“其他将领到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2003年全国题第16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廷”用在动词“折” 前面,什么用法?,“面”用在动词“从”前面,什么用法?,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联系上下

11、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7年全国题第1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所谓“逻辑推断”,也叫“逻辑事理推断“,就是将相应的词语的意义代入文中,结合原文上下文,从文中提供的文意的事理逻辑中,找出解释、翻译该词语的依据,以判断其正确性。,将每项加点词语的解释, 放回原句,再放回原文, 从逻辑事理角度分析, 看看其逻辑的合理性。,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7年全国题第1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12、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绳” 在这里作动词,”捆绑“好,还是”制裁、处置”好?现有成语“绳之以法”。,古代汉语中,“恨”比较多的解释为“遗憾”,但也有“怨恨、愤恨”之意。这里,哪一义项更符合文中高宗的心情?,答案:D,古代汉语中,“请”后面带动词时,一般有两个义项:“请对方做某事”;“请允许我做某事”。,B项的“胜”应为“能承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6年全国题第17题。 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3分)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 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 同其它知县全

13、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 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 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答案:C,郭永时任大谷县 知县,从事理分析,有没有必要亲自这样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9年全国题第14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将A、C、D项中圈画起来的部分,放进原文进行逻辑思考,合理吗?,放有很多高利贷,苏琼请求到淮北去籴米,商人得

14、以往来交流,答案:B,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2001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城”作主语, 能“被攻取”吗?,需要“老弱女子” “巡视”城楼吗?,答案:C,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感推断,“语感”: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 惯等的反映。 简言之,就是在判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以及语句意义是否符合前后语意的时候,动用经过训练后产生、积累的语言的感觉,通过反复的默读,从“顺不顺”的角度加以确认。,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感推断

15、,2002年全国题第16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其”的用法,属于词义积累和语法分析的范畴。而结合句末的“谓”,可否列出几种翻译方案,默读几遍,用“语感”推断一下?,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2003年全国高考题的文言文阅读,随着文本的改动,题目也作了调整,即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道“文言知识”题,增加了一道文意理解、分析题。而从得分情况看,是不理想的。问题在哪?,所谓“全面”,指的是阅读时必须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从整体理清文章围绕某人所记叙的一件事的几个层次或几件事间的联系;解答时,习惯性地紧扣原文上下文,进行整体、综合性的判别、推断。,所谓“细致”,主要指在读解选项的表述时,不放过每一处关键“字眼”,细心地进行选项与原文相应表述的比较、分析和确认。,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1999年第16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