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4431214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公开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一、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 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

2、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

3、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寻找节奏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三、逐句理解,把握语气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

4、、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善弈者也。”善:善于“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也”:肯定的语气。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d、再吟读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3、理解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句的意思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惟弈秋之

5、为听”之:无实在意思“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C、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D、分角色吟诵课文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E、师生合作吟诵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

6、)F、成语运用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4、理解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B、交流汇报C、感情吟诵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

7、度决定成败。D、感悟道理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四、吟诵背诵,欣赏感悟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 (2次)2、试背全文五、拓展延伸,体验快乐1、出示文言文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2、自由读3、师生齐读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5、再次齐吟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六、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态度决定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