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31294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论文-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学论文-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学论文-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论文-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论文-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新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孔子诗论,第二简至第七简的上下两端留白,这种形制前所未见,十分特殊。整理者指出: 简的第一道编线之上和第三道编线之下都留白,文字写在第一道编线之下、第三道编线之上,每简大约三十八至四十三字。这种上下端留白的简相当特别,诗论其它的简文完整者上下端都写满,所以这一部分得以与其它部分区分开来。 11 整理者没有说明所谓留白究竟有甚么意义以及留白是否出于削除文字?然而,竹简形制的复原直接影响整理工作的成败,若留白是当初抄写者有意为之,则计算每简的字数、通读上下文、拟补缺字、重编简序等工作都必须将留白计算在内,以整简为准;反之,整

2、理的方法与复原的结果都将大异其趣。 浅见以为:所谓留白,可能先写后削,是削除文字所造成的,不是这批竹简的原貌,更非先秦楚国简牍形制的常态。理由如下: 首先,从孔子诗论大小两种彩色图版看来,竹简留白处似乎比有字的部分要薄些。22大家知道,历年出土的战国楚竹简一般比较薄,如包山楚简厚度大约零点一至零点一五厘米。 33孔子诗论 简的厚度未见纪录,估计相差不远。如此薄而细长的竹简,上下两端若再刻意削薄,是完全不合实用的,等不到韦编三绝,恐怕先就柔肠寸断了!因此,留白不可能是预留空白,而应当是抄写之后才出现的状况。 其次,这六枚竹简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幸好第二简基本完整,可以作为复原的依据。第二简的相关

3、数据如下:本简长五十五点五厘米,上端弧形完整,下端弧形基本完整。上端留白八点七厘米,下端留白八厘米,现存三十八字。若以整简长度减去上下两端空白,得三十八点八厘米,存三十八字,约一厘米抄一字。考虑合文与个别字的笔划多寡,从宽估计,整简字数当在五十五至六十之间。各简相关数据表列如下: 简号 现存简长 上端长 下端长 现存字数 2 55.5 厘米(完整) 8.7 厘米(完整) 8 厘米(完整) 38 3 51 厘米 4.9 厘米 7.8 厘米 40(合文一) 4 46.1 厘米 7.3 厘米 残缺 43 5 47.5 厘米 8.5 厘米 残缺 38 6 49.2 厘米 残缺 8 厘米(完整) 43(

4、合文一) 7 42 厘米 残缺 5.5 厘米 40(合文一) 我们可以根据上表拟补缺字。 44为方便阅读与讨论,释文改用通行字并加标点,合文写为两个字,缺字作,拟补字外加(),竹简抄写符号只保留长方形墨块一种。若干释读与整理者不同,另详专文。 55 【第二简】 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寻,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第三简】 (矣!小雅,德)也,多言难而怨悱者也;怨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第四简】 曰:诗,其犹旁门与?残民而逸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

5、心也将何如?(曰:小雅是也。) 【第五简】 (曰:大雅)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蘗,肃雝(显相), 【第六简】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亡竞维人,丕显维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 【第七简】 (帝谓文王,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裕也,得乎此命也。 补字之后,简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二简、第三简为一段,其余各简另为一段;两段内的竹简完全衔接,文义比较完整。尤其第一段,不但第二简与第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也证明了简序的复原正

6、确无误。更重要的是,由第二简、第三简补成的颂、大雅、小雅、邦风以及第四简、第五简补成的邦风、小雅、大雅、颂的顺序,可以推知战国时代诗经的分类、篇次及其相对关系与今本大体相同。这点也可以由第十简关雎、樛木、汉广、鹊巢、甘棠、绿衣、燕燕的次第得到证明。七篇之中,前三篇在今本周南分别是第一、第四与第九篇;四、五两篇是召南的第一篇与第五篇,六、七两篇是邶风的第二与第三篇;不但篇名及篇次的相对关系一致,就连十五国风的次第也完全相同,这当然不可能是巧合。 66 总之,竹简留白部分既然可以,而且应当补字,则留白只可能出现于抄写之后,而不是这批竹简的原貌,更不是战国时代楚国简牍形制的常态。至于简文何以写后削除

7、?何人所为?动机如何?是否只刮削孔子诗论?一连串的问号,由于这批竹简不是考古发掘出土,缺乏完整的纪录与报告,恐怕一时真相难明。不过,上古有将随葬器物破坏后入葬的习俗,孔子诗论的所谓留白既然不切实用,是否反映这种习俗?值得继续深入探究。 1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页一二一至页一二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零零一年十二月。 22 据目验原简的友人说,竹简上下两端薄而平整,肉眼看不出墨迹。或者红外线摄影可以解答这个疑问。 33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页四,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44 关于拟补的原则,参考周凤五孔子诗论残简补字表,稿本;其具体成果,参考周凤五孔子诗论重编新释,稿本。 55 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文,稿本。 66 第八简的小旻、小宛、小弁、巧言都出自小雅节南山之什,篇次在今本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也是另一个明显的例证。至于第十七简以下,乍看似乎凌乱失序,但这可能是据题阐述或随机申论所致,不得据此推论简文的分类与篇次有别于今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