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风格》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225573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风格》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形势与风格》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形势与风格》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形势与风格》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形势与风格》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势与风格》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风格》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形式与风格,第一节、形式,一、何谓形式 形式(Form),拉丁语作forma,它是指具有包围作用的界限和边界,它能将某个存在者带入它所是的形态之中。 从原始的意义上讲,“形式”类似于工匠制作器皿是的“模型”。,1、数的和谐 形式(Form)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数,数是从“一”开始的,然后生出“二”,再生出各种数目。数的比例关系具有和谐的性质,美也是一种和谐。他提出了美的形式原则,“黄金分割”,美的本质在于数理形式,“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比例关系。陶瓷制作。,2、形式与质料(formamat

2、eria) “形式”一词与“质料”形成对应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将“存在”理解为存在者的“外观”(爱多斯),“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被知觉,并且在其外观方面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之际,存在者的界限和构造便作为外部的内部边界进入人们的眼帘。但界定者乃是形式,被界定者乃是质料。”(尼采P86)形式“是具有包围作用的界限和边界,它把某个存在者带入和置入它所是的东西之中,使得这个存在者站立于自身,此即形态(Gestalt)。”(尼采P130) 瓶子与液体,3、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亚氏以认识事物的原因为研究目标,而事物的原因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以“房子” 的成因为例: 质料因砖瓦土

3、木等材料; 形式因有一座房子的构图、形式; 创造因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 目的因建筑师在画图纸的活动中一定有其建筑房子的目的。 在这四者中,后三者常常合而为一,通称为“形式”,于是“四因说”可以简化为质料与形式。,在“质料”和“形式”这一对关系中,亚里斯多德认为形式是根本性的,事物的生成就是质料的形式化。与毕达哥拉斯从外在的形式理解美的本质不同,亚里斯多德的“形式”主要是主体的积极创造。形式因是事物本质意义的原因,正是事物的形式使得一个事物从潜在的可能性中脱颖而出,成为现实的存在。 例如一块石头潜在地是一个人体雕像或一头牛的雕像,或者别的什么,但在雕塑家为赋予它一种形式时,它只是一块石头;只有当

4、雕塑家赋予它某种形式,它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雕像。因此,形式决定一块石头“是什么”。,亚里斯多德将质料与形式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在伦理学中,他说: 艺术就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况,其中包括真正推理的过程。一切艺术的任务都在生产,这就是设法筹划怎样使一种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的,这东西的来源在于创造者而不再所创造的对象本身;因为艺术所管的既不是按照必然的道理既已存在的东西,也不是按照自然终须存在的东西因为这两类东西在它们本身里就具有它们所要存在的来源。创造和行动是两回事,艺术必然是创造而不是行动。(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P70) 一棵树的生长是自然的、必然的,它不需要人的创造,不

5、需要人赋予它形式,而文学艺术是创造,它不是必然存在的,它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而它的存在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特别是以形式来统摄质料,使事物成其所是。,4、先验形式 (1)先验形式 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为了调和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知识一方面离不开感性材料、经验等后验因素,另一方那个面又必须有先验的形式,经验材料只有经过先验形式才成形。“先验形式”是构成人的认识的形式,它是先验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 康德认为“形式”既不是事物本源的精神范型(柏拉图),也不是事物本身的现实存在(亚里斯多德),而是先天地存在于大脑中的范式。,(2)先验综合 康德认为美学研究的不是美的事物本身,而是审美

6、活动的先验形式,即审美判断力的规律事物本身是不可知,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事物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因为我们主观的认识形式。主观形式构形着事物的显现,认识只能是认识形式向我们提供的东西。先验形式决定着认识的性质。 另一方面,“先验形式”又必须与质料相结合,“先验形式”不同于唯理主义的“天赋观念”(认识的内容是先验的),先验的形式要与现象联系在一起才构成认识,如果脱离经验就没有用武之地,因而形式和经验材料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先验综合”。,(3)先验形式的两种形式: a、感性形式空间(外感官)和时间 (内感官) 人的感觉首先先天地具有空间形式,它规整外物在我们心中的

7、形状、大小,从而使外物(质料)作为实在的对象被直观;其次,人的感觉先天地具有时间形式,它将外物的发展排列成先后的序列。 时空既不是真是的存在(牛顿),也不是事物本身的关系或规定(莱布尼茨),而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观把握方式。对感性认识而言,时间和空间作为先验形式,它是整理感性材料的主体和动力。,“没有客观对象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作为感性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就无从存在;没有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人类的感觉也只能的一团混沌的杂多,不能产生感性直觉(认识)。”(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 “感性所直观到的现象是空间和时间中的现象,客观事物是在契合一定的主观时空关系的条件下才进入我们的感官并成为我们感

8、性认识的对象的。具体说来,空间和时间又有所不同:空间是外形式,时间是内形式。”(西方形式美学P161,b、理性形式范畴 “范畴”(category)最初是指对语词的分类而得到的东西,狭义的范畴是亚里斯多德根据词义划分词类的称呼,就广义而言是从逻辑上对概念作的分类。自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一直追求一种普遍性的概念(范畴),“我们时常是停留在特殊事物上面,但这不是我所要的。”(古希腊哲学,三联书店,第156页。)停留于特殊事物的感觉是个人性的,不可靠的,语言定义则是一般性的、本质性的。康德的范畴论依然如此。客观世界由原本的杂乱无章或无范畴状态有范畴状态。,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形成普遍必然判断时的形式。

9、它犹如模具,使人们整理材料时的形式。 康德通过对数学和自然等科学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分析,得出了人的12个知性概念(范畴)。,5、文与质 “形式”(Form)是外来词,中国古代与此类似的词语是“文”。相应地“质料”大致与中国的“质”相对应。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o,去掉毛的兽皮)犹犬羊之鞟也。”(论语*颜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二、文学形式 “形式”一词在文学理论领域有多种含义,我们试列举几种: 1、形式是事物的外部形状,是事物的实体、本质的外观和表象

10、具体形式。柏拉图的“idea”、“eidos”原本的意思就是“形式”、“形状”和“外观”。陈康将其翻译为“相”,而非“理念”。只是到后来才由外部的形状演变为内在的本质,具有了普遍性的特征。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相应地,文学的形式就是文学内容(思想、情感等)的感性外观或表征。如对于一幅画,形式就是其线条、色彩。对于一首诗歌而言,诗人的情感、“兴寄”是内容,而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韵脚、对偶等等就是形式。,2、形式是抽象了具体事物的纯粹的形态抽象形式、先验形式。 毕达哥拉斯的“数理形式”、康德的“先验形式”。 相应地,文学的形式是超越内容、意义之上的视听效果或超越概念、教化的纯感受。 (1

11、)音乐: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2)绘画:立体派绘画。,草地上的早餐 1960,馬奈 1863,摄影作品,吴冠中作品,吴冠中作品,吴冠中 作品,吴冠中作品,(3)诗歌:“纯诗”(Posie Pure): “纯诗”(Pure Poetry)最初是个西方诗学概念,用以指那种不带任何概念化言辞、没有教寓性内容和道德说教的诗歌;它也指那种完全去除散文表达而采用暗示、隐喻表现的诗歌。诗学史一般认为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波德来尔的再论埃德加爱伦坡(1857年)一文中,波德莱尔赞叹爱伦坡的诗歌“纯粹精神的微妙”,并且认为“所有热爱纯诗的灵魂”都会理解他的这种偏爱。爱伦坡也被视为一个纯诗人。乔治莫尔在一部纯诗选

12、集里赞叹爱伦坡的诗“纯到不带任何思想的地步。”,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 :“纯诗事实上是从观察推断出来的一种虚构的东西,它应能帮助我们弄清楚诗的总的概念,应能指导我们进行一项困难而重要的研究研究语言与它对人们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也许说“纯诗”不如说“绝对的诗”好;它应被理解为一种探索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或者毋宁说是词语的各种联想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总之,这是对于由语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 ”,中国现代白话诗突破旧的格律,表现新的观念,确有其功。但是也出现了粗鄙化,诗感丧失,与散文无别。于是一些诗人开始探索新诗的形式。如闻一多的“三美”。 1926年现代象征

13、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主张诗与散文严格区分开来,将人间生活的反应交由散文来完成,而诗歌则应对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穆木天认为胡适是中国新诗的罪人,其以文为诗的主张消泯了诗歌与散文的界限。,杨振声、周作人和梁实秋等人都反对把诗当作普遍的平民化的“知识与道德的器具”,而主张诗“以美为主”, “以音调为重而意义为轻” 。 梁宗岱在30年代提出:“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起我们感官与想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像音乐一样,它自己成为一个绝

14、对独立,绝对自由,比现世更纯粹,更不朽的宇宙;它本身底音韵和色彩底密切混合便是它底固有的存在理由。这并非说诗中没有情绪和观念;诗人在这方面的修养且得比平常深一层。因为它得化炼到与音韵色彩不能分辨的程度,换言之,只有散文不能表达的成分才可以入诗才有化为诗体之必要。 ”,3、形式是指与“内容”相区别的、用来规范内容的格式、规范。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前者是事物的“现实”和“存在”,后者是事物的“潜能”和“原料”。事物的生成就是将形式赋予质料,即质料的形式化。贺拉斯诗艺提出“合理”与“合式”。 文章结构,4、形式是程序、手法、技巧。 温彻斯特(Wendchester):“作者把自己所有的思

15、想及情绪移于读者时,一切的方法手段称为文学的形式。” “形式与内容”二分法的负面效应。 克罗齐“艺术即直觉”。 俄国形式主义形式是手法、技巧、程序,是艺术的本体存在,文学的形式即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5、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形式“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使该作品成为文学。”,四、谈论“文学形式”一般有两种路径: 1、一是探讨文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就这个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思路: 一种认为“形式”和“内容”是分离的,如康德。 一种认为形式与内容是一体的,如黑格尔。黑格尔将“形式”视为“内容”的感性显现。“内容”是指客观精神

16、,包括宇宙中存在着的理念、思想、意蕴、精神等。“形式”是指客观物质媒介。“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中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 美学第一卷P24-25),2、二是探讨形式本身,即文章的语言、结构、技术、手法等。如诗歌中的格律、用韵,小说中的叙述话语等等。 关于形式之美,也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认为形式之美在于客观的要素,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形式主义美学中的语音分析、结构主义的语法分析也带有这种色彩。这种方法将形式要素作为一个客观研究的对象,可以十分精细的加以研究,从而深化人们对形式的掌握和运用,如南北朝时期对声律的研究、四声八病的提出为后来中国诗歌律化奠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