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15865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5.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经济(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明白两个概念: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经营方式: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1、农业的起源,思考:我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出现的?,提示: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农业的起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百草经,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

2、,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南方(云南米线),北方(兰州拉面),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饮食习惯?,提示: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农业的起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先人制作的可爱陶猪,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提示:种植业为主畜养业为辅的特点。,思考:两幅图能够反映出什么问题?,农业的起源,五谷:,粟,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一、

3、农业的起源 (1)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差异:形成了南稻北粟麦的农业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代表: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 (4)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5)农业起源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2 多元交

4、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3、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4、以种植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二、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已经出现,但主要还是以木、石工具耒、耜为主。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取代石制、骨制农具,同时出现牛耕。 (4)汉代:犁壁的发明使用,牛耕广泛推广。 (5)唐代: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农具的进步,

5、西汉的二牛一人耕作法,唐代的曲辕犁,西汉中期,唐代,耦犁,曲辕犁(优点),灌溉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之际,桔槔jie gao,辘轳,三国马钧,翻车,筒车模型,筒车应用,古代灌溉工具(唐代),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2.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1)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漕渠、白渠等。 (4)东汉:王景治理

6、黄河 (5)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水利的完善:上古时代,大禹治水,闲时多栽树 功德减天灾 洪水化作甘露 家园好气派 大禹 大禹 听着你的话语 怎不无限感慨 大禹 大禹 世界本由人类来主宰 来主宰 2008年央视青歌赛歌曲,你可知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 你可知道 滔滔奔流谁主宰 是谁领着百川归大海 是谁把那山水巧安排 一心护生灵 两脚断山脉 三过家门不入 四千年痴心不改,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

7、陂,李冰父子雕塑 (今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标志性雕塑),都江堰市 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成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价值: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分水鱼嘴,这是一幅空中航拍的图片, “鱼嘴” 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飞沙堰,“飞沙堰”,这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

8、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水利的完善:,批准时间:2000年11月,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与都江堰,遴选标准:,年代久远、唯一留存 地形复杂、生物多样 因时制宜、技术高超 经久不衰、利在千秋(仅供参考),郑国渠渠首遗址,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秦国开凿以来,历经各个王朝的建设,先后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泾惠渠,至今造益当地。引泾渠首除历代故渠外,还有大量的碑刻文献。,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东汉王

9、景治理黄河,王景治河,千载无患,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知识链接:古代的农学理论,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元朝政府农桑辑要 元朝王祯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贾思勰塑像,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撰。全书92篇,分为10卷,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副业等,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书。,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

10、写的,共7卷,分别论述各种作物的栽培及家畜、家禽、鱼、蚕、蜂的饲养。书中对棉花和苎麻尤其提倡。该书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书影,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王祯农书书影,王祯农书,元朝王祯撰。全书分三部分:(1)农桑通诀,总论农业的各个方面;(2)百谷谱,是各种大田作物及果、蔬、竹、木的栽培各论;(3)农器图谱,罗列各种与农业有关的工具,绘图加以说明。书中对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及以所用农具的异同、利弊常作比较,进行讨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撰,全书60卷,70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

11、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其中水利及荒政占篇幅较多。书中辑录了大量前代和当时的文献,并提出作者的心得与见解,是明代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著作,返 回,返 回,3. 耕作方式的不断进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开始:个体农耕应运而生。 原因: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众人协田”牛骨刻辞,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卜辞。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阅读下面几段材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徐

12、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自然经济,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

13、汉晁错论贵,负担沉重,抗风险能力差,耕作方式的变化,黄梅戏天仙配,思考:自耕农何以出现?有何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特点: 1、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2、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耕农经济)较少商贸交流。 4、负担沉重,抗风险能力差,评价: 积极: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局限: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14、 ;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经不起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小结: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生产结构:种植业为主,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饲养业为辅;,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井田制 内容: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

15、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性质:名义上国王所有实质上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建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一直延续2000多年。 瓦解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私田;战争频繁,井田制遭到破坏;各国的税制、土地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问题一:井田制及其崩溃,阅读课本P7第一目第二段大字,以及文本框中文字,思考: 1、井田制有什么特点?井田制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实质)? 2、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两者是什么关系?,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性质: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的分封制。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阅读课本P7第一目第三五段大字并结合第一节课学过的知识,思考 3、分析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的原因及其影响?,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