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095037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倒计时5天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倒计时5天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一、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加上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_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_、 _、 _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地理位置的比较(_位置、 _位置);自然环境的比较(_、_、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的比较(_发展水平、 _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等)。,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纬度,海陆,地形,气候,农业,工业,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

2、1)主体工程的起止点: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_。 (2)建设意义。 3西电东送 (1)我国水能分布的不均匀性: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分布在_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的必要性: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性,_地区经济发达,能源资源短缺。,上海,西南、中南及西北,东部沿海,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地理环境产生_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初期) (中期) (后期),轻,高科技,重,有利或不利,(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_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_型产业

3、和重工业,最后是_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_(地区)转移到_国家(地区)。 (3)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_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最终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发达国家,发展中,主导,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状态,范围,波段,变化方向,面积,分析,设计,方案,图层,数字,经纬度,海拔,高度,1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综合考虑其与区域环境发展的关系。 ( ) 2任何区域的发展都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 ) 3资源调配和

4、产业转移反映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特征。( ) 4在区域的开发中,区域发展策略是一成不变的。 ( ) 5区域中的人类活动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然环境特征。 ( ) 6在区域发展中,三大产业的地位是不变的。 ( ),7在区域发展中,区域的空间结构会变得日趋复杂。 ( ) 8遥感卫星只担负进行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的任务。 ( ) 9全球定位系统具有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但受地形、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 ) 10在灾害监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 ( ) 11地理信息技术就是“3S”技术。 ( ) 答案 1. 分析:区域内部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

5、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特征。,2 分析: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差异,且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差异性是区域的基本特征,因此区域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 分析: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4 分析:在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的地理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环境特征,因此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在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5 分析: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6、,因此人类的活动必然能够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特征。 6 分析:在区域发展的初期,第一产业往往占主导地位,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第三产业会占主导地位。 7 分析: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各种资源相继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人口、城镇规模逐步扩展,人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与区域之外的联系日益密切,区域的空间结构日趋复杂。,8 分析:遥感卫星在完成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对地遥感观测主任务的同时,还能以搭载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如农作物空间育种等。 9 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因此它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

7、已经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10 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发现灾害发生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有效地监测和预报灾情,并对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快速决策非常有利。,11 分析:“3S”技术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主体部分。但不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全部。除“3S”技术之外,地理信息技术还包括虚拟环境、网络等技术。,区域特征分析 32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3)题。,(1)该流域新垦区 ( )。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

8、结构分别表现为( )。 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 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 (3)结合图中信息和新垦区生态服务功能构成雷达图,判断新垦区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无法判断 答案 (1)C (2)D (3)A,区域差异分析 33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东、中、西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东部科技水平高 中部地区外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交通落后 西部地区资源短缺 A B C D (2)“十一五”期间西部

9、地区的经济发展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减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B继续加强西部生态建设 C扩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D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答案 (1)A (2)A,产业转移 34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深入推进,中国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结合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完成下列要求。,(1)目前“珠三角”地区成为产业转移主要移出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2)近年来,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3)移入我国的海外产业,现在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 第(1)题,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生

10、产成本逐渐提高,出现产业向北、西部转移的趋势。第(2)题,从图中看出,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南向北转移,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原因仍然是生产成本的提高,北部和西部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第(3)题,从产业类型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转移地区看,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答案 (1)劳动力成本和地价上升,生产成本提高。 (2)南部向北部转移,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转移。影响因素是南部、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和地价上升,生产成本提高;北部和西部有廉价劳动力,地价低,生产成本低。 (3)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3S”技术的选取与

11、应用 35我国东南沿海某小城市2012年开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下图为其1980年和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该城市有一条自东北流向西南的河流,据此回答(1)(2)题。,(1)2011年为获取该城市198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信息,采 用的地理手段可能是 ( )。 AGPS BRS CGIS D查阅相关资料和年鉴 (2)对比198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图,可见 ( )。 A2011年各种土地利用面积都有扩大 B两幅图中各类功能区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C两幅图中工业用地的分布都是合理的 D城市商业区的面积增长幅度最大,解析 第(1)题,198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信息,现在不能通过RS获得;GPS是空间定位系统;GIS是地理信息系统,有相关的数据信息才能处理;1980年的状况只有查阅相关资料和年鉴才能获得。第(2)题,2011年工业,居住、绿化、商业用地面积扩大,农业用地面积缩小;各功能区位置的变化较大;工业用地在1980年位于居住用地的东北方向,即流经居住用地河流的上游方向,这样是严重不合理的;商业用地的面积增加了三倍,增加的比重最大。 答案 (1)D (2)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