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4038782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遗产概况》ppt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遗产概况 之中国篇略览,2012.11.16,制 作 成 员,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2班 姓名:徐鑫茏 吴磊,中国遗产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

2、狮园、怡园等。,世遗殊荣 :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登录过程 :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

3、化遗产。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第28届世遗会在2004年6月28至7月7日在苏州召开,是中国政府承办最高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会议。将近100个国家、500多名代表到会,及中外记者等,共800多人。有利于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遗产登录评价 :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

4、少是特殊的见证; (4)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我们的苏州园林的环境也在游客的旅游中不断遭受污染,变的濒危,面对优美的苏州园林我们能最做的难道只有看着它濒危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当珍爱我们的资源,在旅游时做到不带走一物也不留下一物,爱护花草树木,珍爱水资源,不乱丢弃垃圾废物,为我们的苏州园林能存留世间而贡献我们的一份力。,中国遗产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

5、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

6、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7、,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

8、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11年,国家旅游局批准

9、明十三陵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球酸雨不断增加,也在不断腐蚀着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如今的明十三陵的不少建筑都在酸雨中遭受腐蚀而面目全非,我们应当意识到十三陵离我们渐渐地远去。我们应当通过我们的努力挽救濒危的十三陵,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减少酸雨的产生,也就挽救了我们的一大文化建筑遗产。为我们的接班人保护这一世界遗产。,未来的人文地理遗产九嶷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宁远县城南60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这里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处,多为砂页岩、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素以独特的风光,奇异的溶

10、洞,古老的文物,动人的传说,驰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记五帝本纪: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邵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九嶷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山之一,素以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异的溶洞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著称于世,是国家4A景区、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辖区内已开发的景点主要有舜帝陵、紫霞岩、舜源峰、玉琯岩、古舜庙遗址、文庙、凤凰岩、桃花岩、永福寺等数十个。同时以其人文景观名播宇内,九嶷山九峰耸立,山峰耸翠,巍峨壮丽

11、,溶洞密布,绿水常流,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楼、朱明、潇韶八峰,拔地而起,如众星拱月,簇拥着舜源峰,紧 紧依偎在两旁的娥皇峰与女英峰,特别端庄秀丽,婀娜多姿。登临舜源峰,极目远眺,莽莽群山,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奔腾而来,不禁使人想起“万里江山朝九嶷”的佳句。 舜源峰下,有舜庙,红墙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秦松汉柏高耸入云,香杉修竹茂密苍翠。碑碣林立,古迹甚多。最著名的景点有舜源峰、舜帝庙、三分石、宁远文庙以及紫霞岩、玉琯岩等。九嶷山是一个瑶族聚居区,瑶族的瑶歌、长鼓舞,以及瑶家姑娘出嫁“坐歌堂”的婚俗,都是风趣而极富情致的活动,可使人永志不忘。此外瑶家的银饰、刺绣、编织、挑花等,都是久负盛名的手工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九嶷山作为舜帝陵墓所在地,我们人文先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神圣之所。九嶷山拥有奇异的溶洞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以及濒临的动植物物种,是世界少有的森林公园,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一笔丰富的人文地理遗产,我们应当为其申请世界人文地理遗产,让全世界一起珍爱我们的人文发源地,保护我们引以为豪的九嶷山,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加新鲜的活力。,谢谢老师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