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3972160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学研究方法与高考考察,一、史料,历史研究以史料学为基本方法,并非是刻意的选择,而是学科性质所导致的自然和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才能对历史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所谓“言必有据”,此之谓也。 (搜集和考证史料即史料学乃是中国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或“本门功夫” 。),(一)、史料的分类,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举例:,特洛伊遗址,两千多年前的骨头汤,骨耜,例.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有,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青铜农具广

2、泛应用 A B C D,每年端午节,我国各地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粽子的起源,搜集到以下史料并得出相关结论。你认为最可信的是 A常州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稻粒遗存,证明当时粽子可能出现 B李时珍认为粽子起源于西晋,因为他是一位科学家,观点可信 C江西宋墓中发现了最早的粽子实物,说明粽子最晚出现在宋代 D民间传说粽子源于纪念屈原投江,此传说由来已久,说法可信,2.文献(文字)史料: 史书 档案文书类 思想或学术著作 文学作品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报刊杂志,2、文献(文字)史料:,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汉书之于汉代历史,通典对于唐

3、代制度的历史。明清的地方志对各地区历史的研究等。,例如:,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社会史的研究很有帮助。例如唐代的法律条文、明清档案、南京国民政府的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等。,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是珍贵的史料 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 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

4、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称为“茶神”

5、的唐朝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可知 唐朝形成青、白两大制瓷系统 作者相对推崇越州青瓷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白瓷产量不如青瓷 A、 B、 C、 D、,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如从世说新语看六朝人的思想及生活,由元杂剧看元代人的观念及生活,从金瓶梅观察晚明文化及生活。,(07.广东)【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

6、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3)上述材料来自明朝中后期的小说,你对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明清时期的婚姻发展史有何看法?(2分),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但由于小说经过文学加工,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书、商店的帐簿、土地契约书,日记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

7、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材料阅读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同意第一种看法

8、: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3分),报刊杂志: 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

9、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材料阅读:透视老新闻中的历史(8分) 以下是1934年10月23日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香港: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专电) 南京: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长河残匪,我军挺进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 (二十二日专电) (3)此文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第一次国共内战”的原始材料,并说明判断理由。(2分),(3)是。因为新闻发表日期与历史事件相一致

10、,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范畴。(2分),3.口述史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少数近代史也可),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例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调查、询问、回忆等形式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最适合我们以口述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 B.戊戌变法内幕 C.台儿庄战役详情 D.辛亥革命场景,材料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 1937年1

1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 (1)材料一中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原始资料?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口述资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理由是什么?(3分),不可以。 理由:司马迁与他们不是同时代人,黄帝和大禹的年代没有文字,关于当时的情景也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传说而已。(3分),可以。理由:通过南京大屠杀当事人受害者亲自口述而公诸于世的。(3分),(二)、史料的分类(价值),1、第一手史料(原

12、始史料):,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例. 下图是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文献资料 实物资料,图.伪满洲国界碑,A B C D. ,材料三 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选自邓小平199

13、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5)上述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请说明理由。(2分),(5)材料四是原始材料,因为它直接选自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未经史学家(或学者)修改或转写。(2分,理由不对或未写扣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

14、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缺陷: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重大事件,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2分) 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收集多方面的史料。(2分),3材料阅读(14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

15、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述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1)实物证据:材料三; 文献证据:材料一、二; 口述证据:材料四。(3分),(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3分),(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3分,每点1分),(3)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