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73688415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与科学的关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作者:张年保关于方舟子“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大的反感的人在,我认为有些人并不是很了解“科学”这个东西,否则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一直争论不休。方老师“中医是伪科学”这一论调,是有前提的。首先是明确了“中医不属于科学”,再者“有人一定要把中医说成属于科学”。这“伪”字,便是“不是而自以为是”的意思。如果中医不自称为科学,那这句话大可改得不那么刺眼,“中医不是科学”即可。所以核心还是“中医属不属于科学”的问题。一,科学只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不是一种“正确”、“先进”的代名词,不是一个形容词,甚至都不是带有一丝褒义的东西,而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体系,大家都按照这个公认的

2、体系进行研究活动,就形成了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体现为各种学科的集合体,包括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理学 心理学 卫生学 等等很多学科。所以说“中医科学”“中医不科学”只不过是对中医是否在这个体系里的一个评价罢了。在不在这个体系里,和正不正确、有用没用没有必然的联系。说中医不科学,也不是对中医的否定。现代科学的源头来自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发展起来,然后向全世界传播的。大约是在公元1300年之后。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四本中医著作的基础之上,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除了伤寒杂病论可确定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其他三本书的作者都不详,但成书时间都在两汉时期。

3、此后中医核心理论变化不大。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显而易见,中医是在科学这个体系出现之前很早就出现了。按照这一点来看,先出现并且少有变化的中医不大可能是科学体系的一员。如果打算勉强也让“中医是科学”起来,只能让中医加入到这个比自己晚出现的知识体系中来。但要让中医进入科学这一个体系,可不是大喊一声就可以的。科学系统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科: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理学 心理学 卫生学 之类,各个学科是相关的,要加入科学,中医绝不能和这些学科证明的事实有矛盾,一旦出现矛盾,要么是中医对,要那是那个学科对,一定要得出个结论才行。我认为中医还没有做好加入科学体系的准备。别的不说,单单是与作为医学的基础的人

4、体结构、功能的观点,中医还仍不能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达成明确的一致。中医加入科学,仍需时日。二,科学面对的是客观的事实。科学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决定科学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要通过实践在证明科学理论的真实性,较可信的实践是做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就算是再抽象的东西,比如哲学,都要有实验的。没有实验就没有说服力,就无法证明任何东西。虽然科学界里有很多没有被实验证实的称为假说东西,意思是有待实验证实,而不是不需要证实。方老师参加的许多电视节目我都看过,与方对垒的中医们大抵这样说:“中医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已经不需要现验证了”。本人才疏学浅,至今尚不知为何几千年的实践验

5、证都证明不败的中医,现在却要害怕起这几年几个月的科学实验来。莫不是实验验证是“科学派”的阴谋,要讹诈“中医”故意让他失败?甚至部分单纯的人以为成千上亿的人使用中医、运用中医就是很完美的实验,其实就大错了。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是简单的实践。虽然本质上实验也是只实践,但符合标准的设计过的实验比单纯的实践更有说服力。例如一包中药吃下去病就好了,这样直观的东西,在科学看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到底是“病自己好了”、“药的作用”、“心理的作用”、“假象”还是“中药的作用”?这需要设计好实验的变量,设置好对照组,多次实验,把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都排除才行。这不是因为对中药的不信任而产生的偏见,而是只要是用科学方

6、法研究东西,我们都会那么苛刻的,任何一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中医要和科学扯上关系,就一定要依靠实验,就一定要证明中医反应的是客观的事实。自中医与现代医学接轨后,中国科学家很积极地做了许多中医药实验,主要是中药实验、针灸实验等,但基本没有有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验。我听到一位中医硕士说:“中药的研究我们做了很多,有很多成果,像阴阳五行这些学说,是真理,已经不需要验证了”。我的观点是,不验证,要么是找不到办法验证,要么试过验证却证伪了,凡是那种永远找不到办法验证的东西,大抵是虚的。其实像中医理论这种最关键的东西都不去验证,而去验证一些次要的东西并且大都失败了,这见现今中医研究的舍本遂末,不能其实。退

7、一步讲,其实中国这么多年来做了许多中医药实验,并没有白费,因为众多实验的结果的令人失望,恰好说明中医理论的错误。第三,科学有实体的组织科学不是靠大家各自的直觉办事,感觉怎么样科学就怎么样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学组织,各个国家的科学组织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些实验的标准都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有人说:“我们的药已经经过国家临床实验验证通过了,就证明我的中药是有效的、安全的。”莫不知中国对中医药的管理采取的是放宽了的政策,只要你的药是中医药,你就可以不做很多西药需要做的实验,实验要达到的标准也会降低很多,中药与西药标准是不同的,中药是受优待的。所以我们可能很直观地看到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中药、

8、中成药,而美国一个中药都没批准成为药。因为那里中药不受任何优待。在不受优待的标准面前,中药全军覆没。然而却有许多人说,“中医为什么要受其它所谓标准的规定,我们国家的标准已经能达到了,中药的安全有效自然能证实了。”这不对。科学的标准不是中国定的,美国定的也不算。国际共同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他规定一个药物的实验有哪些,一期二期三期之类的都明确规定有要怎么做。只有通过了国际共同标准的,才算是达到科学标准的。国家所要求的标准只是国家法律的规定,你只要达到国家法律的标准了,国家就让你用于本国临床。就算你的中药在中国通过了,也未必等同于受“科学”这一实体组织全体的公认。根据中国的中药管理情况,中国对中药的

9、管理标准还是不合适的。不受“公认”的结果是,中药只能在中国逞能,一到国外,就只能走“保健食品”这类的小路。 不过,中国政府不是笨蛋,他们知道中药的具体情况,如果真按照“药”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药,中医早就已经完蛋了。第四点,科学可被可证伪科学必须是可证伪的,即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如果一门学问一开始就定义自己为绝对正确的,从不尝试自我证伪,也拒绝他人证伪,只能当作真理来使用,那这门知识就是称为不可证伪的知识。不可证伪的知识是不符合科学的。就算是牛顿一二三定律,现在还依然不断有人提

10、出反对的意见并试图证明其错误。我无法理解中医至头至尾不愿意偿试证伪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件事。或许有这种可能,中医的发明者智慧绝顶,远在数千年前,所设计的理论就能保证绝对必然地是永衡不会错的,其后人也坚信这一点,所以很自信地一直用着。只能加以研究,不能评论对错。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中医已经和科学这种幼稚的东西不在同一个水平,大可以自行其道。因为搞科学的都不如搞中医,他们搞的东西,哪个都会是错的,而中医不会错,即使有点错,也绝对不会是错在核心的中医理论上。气话归气话,中医自我证伪和允许证伪一旦实现,将是中医的一个巨大进步。我本人很期待中医学界的朋友能正视自己的信仰,两面地看自己多年坚持的东西,错

11、则改之,对则发扬,即使与科不科学无关,也是中医的进步动力。反中医的人很多,但想一概抹杀中医的人却不多,更多的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人,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医有一些误解,“证伪”的欲望很强,但终归也是一种善意的初衷。也有中医支持者认为,中医不属于科学,但是“具有科学性”的。中医的否些成分的确是能用科学理论和事实等进行证明的。举例说针灸就能用针刺对神经的刺激达到相应作用来解释部分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科学性”又是片面的,中医家不会允许你试图用科学来解释“阴阳五行”“筋脉”之类,因为“不能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中医,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就像两个国家打仗,输的一方声称投降却只愿割出一个村子的土地一样

12、,除非你让他全军覆没,否则他还是会尽量保持国土的完整。但科学里一个学科和一个学科的关系可不是这样,中医、物理、化学、生物、西医之类不能是“两个国家”而只是能完整的“一个国家”,因为各学科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以事实为最终目的的。符合事实的就是对的,不符合事实的就是不对的。认证标准都是实验,都是客观事实。中医自然无法拒绝其它学科对于它“是否符合事实”的质问。科学不可能允许不符合事实却仍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存在。中医无法保留只属于自己的“国土”,除非他不打算和科学挂钩。综上所述,中医与科学的特性不相容,绝不是科学,他想进入科学体系有一定的难度,除非愿意做巨大的改变,中医的科学性有一定程度,但却是狭隘的。最后说一句,对认为中医不属于科学的人来说,本文就是无意义的。对于无论如何也要把中医和科学混为一谈的人,我只能再次说,你们口中的中医的科学,只能是“伪科学”。(XYS201108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