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理念观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3168855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期课改”理念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期课改”理念观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期课改”理念观点的学习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基本情况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作为上海市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育人工程,于1988年4月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历时十年,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起进入了第二期工程(简称二期课改),1999年发布了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众多专家参与撰写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之后通过招标方式分期分批确定学科教材的主持单位与主编以及出版单位。二期课改的“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说,上海已进入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整体试验阶段。“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

2、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这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也是实现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目标的重要标志。”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要求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

3、素间的有机联系。新课程方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就是要通过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体育与健身、艺术修养和发展、社会实践等五大方面的经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方案同时提出,要建立相应的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自然、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要建立综合与分科相连贯的课程格局;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学科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这样,上海的中小学生今后将实现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课程,让课程适

4、应学生,使课程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更大。另外,方案还提出,课程实施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增大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选择权限。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教学计划不再统一颁布,而是由学校制订出个性化方案;除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外,还特意留出6%至7%的课程空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研发,这比原先学校仅具有实施功能迈进了一大步。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向学生提供5种学习经历,建立8大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将为中高考改革和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保证1998年上海启

5、动中小学二期课改,按照上下互动、分批推出、滚动实验、逐年推仅的策略,1999年上海推出了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改革行动纲要,2002年编制了新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等系列的征求意见稿,每年推出一批新教材,目前已经完成编写总量的75,分别在179所中小学幼课改研究基地学校实验。经过几年的试点,全面推广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标准的条件已成熟。为了确保二期课改实验成功,上海将加大师资培训,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并制订课程教材改革全员培训实施方案计划,指导、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开展以区县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二期课改和课堂教学的督导评价试点对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的认识与思考上海中小学二

6、期课改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展的,是对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全新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二期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包括在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并强调素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二期课改的框架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 一个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二) 二个改革目标

7、1. 转变学习方式;2.培养综合学力(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三个改革重点1. 功能性课程结构指向综合学力的培养;2. 信息技术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整合;3. 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双语教学形式有机融入各门学科。(四) 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学习经历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二期课改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

8、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五) 建立三类主干课程结构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六) 形成八大学习领域及相关学科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学科数学学习领域:数学学科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

9、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学科。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学科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科。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二期课改操作层面要求(一) 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面对实际生活的挑战能力,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1.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每三年组织一次对15岁学生的测试。口号是“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必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一定的操作过程,并且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景

10、。2.当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改变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不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3.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1) 动机与态度: 被动主动自主(2) 学习方式偏好: 接受探究(研究)(3) 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同伴(合作

11、)4.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 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2) 研制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 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和体验;(4) 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5.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具有以下要素: (1)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3)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 对组内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

12、效性的途径。6. 研究(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探究学习是一种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研究(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 :(1) 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2) 建构知识(3)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研究(探究)性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研究(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与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

13、性。(二) 教师要更新观念1. 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 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指引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2.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 课程评价的运用1.评价的诠释评价是对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泰勒)评价是对某一对象(方案、设计或者内容)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查。(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制定与实施结果等有

14、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信息与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课程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生生、师生通过自评、互评、点评,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2. 评价的类型(1) 按评价标准分,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2) 按评价功能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 从评价参与主体来分,有来自内部的自我评价和来自外部的他人评价。(4) 按评价的方法分,有量性、质性评价。评价的具体体现:评价主体互动、

15、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3. 评价准则(1) 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以总的学力的培养目标作基准,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取代原来的只重知识和智育的评价模式。(2) 接受性评价与自我主动性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满度。(3) 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遵循评价的增值性原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考试数量的控制:原则上一学期进行一次,或者在该学科修习完成后进行一次。对考试标准的控制:以学生共同的学习基准和要求作为命题时掌握难度的标准,但可从课程结构特点出发,使试题有一定的可选择性。4. 评价形式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指随堂的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评价,对学生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