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960318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31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一1-6课历史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封邦建国(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 (2)对象:同姓王族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1课 一、夏商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1.夏朝:中国国家政权的出现,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制度,神权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周的建立,(3)义务: 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权力: 在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在封疆内有较大的 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宗法制 (血缘维系),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2、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强化王权,“国”“家”合一。,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秦的统一 (前221年,秦王嬴政) 1条件: 2.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 3.意义:,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a.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b.中央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

3、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3)地方制度:郡县制度(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4)用人制度:(对世卿世禄的否定) 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 制定秦律,秦法以“轻罪重罚”为立法的指导思想。,3作用: 打破传统的;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拓疆域,加强国家统一;奠定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3课 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起王国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四)意义,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

4、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背景:,(二)目的:,(三)措施:,二、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一)目的:,(二)措施,收精兵,削实权,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 (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财赋大部分由转运使运往京师,中央统一掌管,制钱谷,(三)评价,意义: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局限:造成“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禁军制(统调分离、守内虚外),4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的衰落) 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对相权的抑制内外朝制度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3、宋朝对相权的削弱-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 4、元代相权的加强- 一省二院(中

5、、枢、宣)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太祖) 2.内阁的出现 3.军机初的设立(雍正),一、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爱琴文明,第5-6课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二、古希腊城邦,1、地理环境与城邦的形成,1、城邦公民 :本邦、成年、男性、非奴 2、主要政体: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划分依据: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三、古希腊城邦政体,2、城邦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多山、多岛、三面环海,四、雅典的民主制 1.确立过程 (奠基)梭伦改革-(最终确立)克里斯提 尼改革-(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 2.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主要机构: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民众法庭(司法机关) 4.意义:1)雅典民主制为后世民主政治提供了经验。 2)推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局限: 1)条件苛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不具有普适性。 2)主体有排他性:抑制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能力。 3)直接民主制的自身缺陷: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