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919510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课程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seases of Rana catesbeiana学 院 水 产 学 院 专 业 生 物 学 姓 名 赵 秋 毅 学 号 201611710001 指导教师 陈晓凤 副教授 第2页,共7页牛蛙的养殖生态与病害研究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seases of Rana catesbeiana摘 要:牛蛙是国

2、内现存重要的养殖食用物种,其适应性强,生长繁殖速度快,易于管理,肉质佳,味道鲜美,市场需求巨大,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牛蛙养殖发展迅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化和养殖时间的推进,牛蛙养殖过程中出现较多生态与疾病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查询,对当前牛蛙养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病害加以总结,旨在从整体上把握牛蛙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牛蛙;生态环境;病害;防治;Abstract: Rana catesbeiana is one of existing domestic important farmed edible species, with

3、great amount of market demand and economic value, due to its strong adaptability, fast growth, easy management, good meat, delicious tast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ullfrog breedings scale and as time goes by, quantities of ecological and disease problems arise in the process

4、of breeding bullfrog, which w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related data of studies and investigations,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seases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asiming to grasp the points as a whole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armers.K

5、eywords: Rana catesbeian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牛蛙(Rana catesbeiana)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1。是现存北美的最大的蛙之一。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牛蛙包括四个生活周期,受精卵经过一系列变态发育形成蝌蚪。在适当的条件下蝌蚪开始变态,形成幼体,随着尾部消失,幼体开始水陆两栖生活。牛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2。体长约20cm,后肢长达25cm。成体大者体重超过0.5kg。野外生活在静水中或其附近3。牛蛙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

6、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每100克蛙肉中含蛋白质19.9克,脂肪0.3克,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4,备受百姓喜爱。牛蛙分泌的激素和消化酶可用作各种工业、医药、科学研究等。蛙皮是制作手术缝合线的原料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将牛蛙列为世界百大入侵种之一5。牛蛙是比较凶猛的动物,它们以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的小蛙为食,有时也会吃水鸟的幼雏,在台湾有“蛙界暴龙”之称。牛蛙可导致本土小型物种在一定范围内灭绝6,所以在养殖、运输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牛蛙逃逸。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就现有的牛蛙养殖生态模式及常

7、见的牛蛙病害做如下综述。1 牛蛙养殖生态1.1 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7,主要应根据选择的养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积粗放养殖,还是小面积集约化养殖而定。总的原则要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来考虑,既要遵循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又应照顾到生产上的科学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1.1.1 养殖场的建场条件 牛蛙善于跳、爬、游、钻,所以牛蛙养殖场需要建造防逃设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铁丝网或尼龙线网围栏防逃8,有条件的用砖砌围墙更为持久可靠。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水源以江、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这种水的水质好,溶氧高,水量充足。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蛙池不仅水质要好,排灌水方便,还应具

8、备不同用途的养殖池、动物性饵料繁殖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另外,牛蛙养殖场还应选择在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9。1.1.2 牛蛙养殖池的建造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生活习性,牛蛙养殖场需设立如下养殖池710:(1)亲蛙池:亲蛙池主要用于培育产卵用的亲蛙和繁殖期后分养雌雄亲蛙。养蛙规模较大的单位,一般要建造23个。亲蛙池也可兼作产卵池。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2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0.81.0米深的水为好。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亲蛙越冬。堤埂坡度要大,以12.5为宜。亲蛙池的总面积要根据亲蛙的数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放养1只亲蛙为宜。*产卵池:产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

9、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一般用土池,效果较好。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深,堤埂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池内要种植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聚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产卵。(2)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使用效果以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3平方米,正好适合于1只牛蛙所产的卵的孵化,池深度0.6米。池子内壁抹以水泥粉,不必很光滑,稍粗糙反而有利于刚孵化的蝌蚪的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土池因有堤埂坡度,面积比水泥池大,一般为6平方米,池深60厘米,蓄水40厘米深。使用时最好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效果较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孵化池

10、总面积,要根据生产上孵化蛙卵的数量来确定,还应考虑孵化池的周转。(3)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深;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深,蓄水0.60.8米,堤埂坡度以1(1.52)为宜。蝌蚪池的总面积,根据培育蝌蚪的数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数量而定。(4)幼蛙池:为了便于饲养管理,应建立专门的幼蛙池,并留足幼蛙捕食活动的场所。一般来说,蝌蚪变态成幼蛙,在水中生活的时间较短。因此,幼蛙池不宜太大,一般以15平方米为宜,水深50厘米左右。在幼蛙池四周,应种植一些供幼蛙隐蔽和捕食的植物,便于幼蛙上岸活动。在幼蛙池的一个角搭一个饵料

11、台,作为幼蛙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人工饲料的场所。在固定饵料台上空设灯光诱虫,这是解决天然饵料不足的较好途径之一。(5)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据生产规模建立成蛙池,要将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饲养。成蛙池可以建大些,一般占地6006000平方米,池的深处0.51米,池的四周可以人为地堆些石块、砖块或筑些土洞,地面尽可能绿化,给牛蛙提供较多的隐蔽场所,便于牛蛙生长和繁殖。对于幼蛙和成蛙,生活环境的水面与陆地的面积比以32为宜,可充分利用陆地种植果树、蔬菜和花卉植物,提高场地的利用率。牛蛙养殖场设计多种多样,应根据自己的场地面积、环境条件、资金来源和产销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牛蛙养殖场。1.2 成

12、蛙养殖模式1.2.1 半精养模式利用鱼池、洼池、稻田、藕塘等进行养蛙,由于面积大,蛙较分散,密度也不大,产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的方式养殖,称为半精养。 这种模式获取天然饵料的方法主要是灯光诱虫。周围不应有高大的建筑物,以免遮挡灯光,开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傍晚开灯。半精养方式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放1030只,视饵料条件而定11。1.2.2 集约化养殖室内集约化养殖,着眼于控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满足牛蛙生长的营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强化培育手段12-13。尤其是随着牛蛙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成功,更能发挥其高效的特点,是发展牛蛙商品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集约

13、化养殖池的结构为方形砖砌水泥池,单个蛙池面积34平方米,正常养殖水位0.2米,池中设木制饵台。每平方米面积初期投放体重20克幼蛙150尾。随着蛙的个体增大,每平方米面积的放养数量逐步递减,5个月后养成均重300克的成蛙,每平方米面积饲养数量35只。1.2.3 网箱养殖是借鉴网箱养鱼技术,结合蛙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网箱把牛蛙在水体中围养起来的一种高密度养蛙方式14-15。网箱设置在静水池塘中。网箱内设置一个悬于水面的饵料台及适量的水葫芦,保持水深60厘米左右。高温时网箱上部架设遮阴网,防止高温袭击牛蛙。牛蛙饲养密度为75只/m2。网箱养蛙有如下优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和大鱼塘,既节约了养蛙用

14、地,又提高了上述水体的利用率,即做到了水中养鱼,网中养蛙,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网箱内外水流畅通,水体不断更新,箱内溶氧充足,网箱成为一个活的水体环境,可实行高密度的饲养,而且产量高;网箱养蛙后,可增加水体肥力,提高鱼产量;由于网箱养蛙面积小,饲养管理方便,同时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能量消耗减少,利于生长。牛蛙在网箱、室内集约化养殖的活动范围限制的很小,已改变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水温10以下,牛蛙一般沉入水中躲避风寒,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慢慢开始摄食。当水温达到22以上,牛蛙昼夜蹲伏在饵料台或水葫芦上,偶尔进入水中湿润身体,水温升高到 35,牛蛙则全部潜伏水葫芦丛中,躲避高温。牛蛙对于阳光有

15、强烈需求。初春季节,每当煦暖的阳光照射网箱牛蛙都相互挤做一团,伏在饵料台上晒太阳。牛蛙对声音敏感,当距离网箱23米处发出声响,纷纷落水。牛蛙体色多变,温室饲养牛蛙的体色表现为深褐色,移入池塘后,牛蛙的体色变为绿褐色。整个夏季,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的牛蛙均能正常摄食生长,并不会出现夏眠的现象。1.3 牛蛙养殖条件1.3.1 温度牛蛙在蝌蚪期较为耐寒,在冰下洁净水环境中可以安全越冬,但对高温忍耐性差,水温达35时不安、浮头至死亡。自然状态下牛蛙水陆两栖,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地方,喜欢在安静、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牛蛙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繁殖最适温度为2030,低于20或高于30时一般不产卵;当温度降至15时,食量很小;温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10以下,则停食冬眠。牛蛙致死温度阈值为3940。3436时急剧跳跃挣扎、窜游;3739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16-17。1.3.2 湿度蛙类在蝌蚪期离不开水体,即使短时间离开水体也很快死亡,幼蛙在空气中日晒30min即可死亡,常温下无水生活20h可致死。1.3.3 光照蛙类有畏光的习性,昼伏夜出,尤其是逃避强光的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