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793675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文档(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综合分析及论述题高分攻略 作者:范无聊 按:1、本文很长,2万字左右,如认为值得一读,可耐心阅读;2、本文的观点是无聊在两年余的备考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应该能对后来者提供一定的经验,谨发表在此,回馈大家;3、文章的构思直接受到长孙博兄名词解释高分技巧一文的启发,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他本人的支持与鼓励,这篇过于冗长的初稿长孙兄也抽出时间读过了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论述题的看法,谨在此向长孙兄致以谢意;4、本文仅仅代表无聊个人的看法,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一定所有人都认同,我所希望的是大家能够求同存异,共同探讨;5、本文只是初稿,无论是观点还是表述方式,都尚需修改,还请斑竹及各位坛友多多指教,以

2、共同进步;6、无聊将在广泛吸收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本文仔细修改,修改后的定稿将以Word文档形式上传至第三楼,请大家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本文目录:一、引言二、论述题:重要性不容小觑三、真题分析之一:命题原则四、真题分析之二:命题规律与真题三变五、真题分析之三:重点与非重点六、高分攻略之一:各版块提玄钩要七、高分攻略之二:备战技巧八、高分攻略之三:答题技巧九、结语一、引言 某日与人交流经验,一人说他用了半月时间终于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这一大块整理完毕了;后来得知另一人同样耗费了大量时间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这一专题。须知当时已是11月份,考研已入冲刺阶段,时间极为宝贵,而他们竟然都在无关紧

3、要的问题上大费周章,不禁为之叹息,故将自己在深入分析历年真题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经验与之分享,以彰明专业课之重点。有学者曾表示,通过统考选拔出的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很难保证其学术水平,因此不再准备带硕士生。不得不说,这种看法非常敏锐。很多学术水平过人的考生未必能在统考中获得很高的专业课成绩,而实力一般的考生,通过针对性的复习,也完全可以获致高分。因为既然是统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出题原则及出题模式,好好研究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应试势必有极大的帮助。 不像很多人那样平时在期末考试前两三天冲刺一下就能考取高分,我个人记忆能力颇差。同时,我是跨考生,虽然一直喜欢人文社会学术,但系统的历史学专业知识

4、是严重欠缺的。也就是说,我的先天、后天条件都是不足的。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仍然复习得卓有成效,预测到了两道真题,并且专业课考了270分,因此愿意献出自己的经验回馈大家。如能对后来者有所助益,是吾愿尔。二、论述题:重要性不容小觑 名词解释与论述题,一个属微观层面,一个属宏观层面。前者需要细致背诵,后者需要整体把握。如果从微观层面上看,名词解释是考研历史的核心题型的话,那么,从宏观层面上看,论述题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 (一)论述题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所占分值上。 1、历史学专业课满分300分,而三道论述题便占了120分,足足有40%,是所占分值最高的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材料分析可看

5、作是简化版的论述题。如07年29题(2)(3)小题分别考察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清ZF变革科举的措施,考察的完全是科举制度之演变,假如以论述题的标准复习,总结一下科举制完整的演变轨迹,宽备窄用,作答时自会顺风顺水,既能保证正确率又能为其它题目节约出时间,一举多得。 3、很多名词解释是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如07年推恩令、09年告缗,都是“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题目下的具体措施。一道论述题往往可以统摄若干名词解释,即便在考场上一时对“推恩令”“告缗”茫无头绪 ,仍然可以根据对论述题的宏观把握而将之定位在汉武帝施政措施下。 4、论述题是最容易大幅度提分的题型。考研科目中英语和政

6、治提分极为不易,在总体实力已定的情况下,无论哪一门想提高10分都是难上加难的事。专业课则不然,其提分空间是极其巨大的,而主要体现在论述题上。试想,广义上的论述题共占180分,两个材料分析各占30分,三个论述大题各占40分,无论哪一个题目因为没有复习到而导致几乎不得分,那都将是极为严重的损失,小者无缘名校,大者达到国家线或许都会成为问题。通过厘清重点、捕捉考点,我们完全可以大幅度提升分数,甚至很容易地获得高分。论述题高分攻略后文将会详细论述。根据以上分析,广义上的论述题还应包含材料分析题和部分名词解释,所占分值保守来说也是180分,足足占了总分的60%,真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二)论述题是

7、最能考察考生综合能力的题目。考生的史学素养之高低往往可以通过对论述题的作答显露无遗。 1、考生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专业基础有了相当程度的把握才能达到论述题的答题要求。如07年32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就需要考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答题。考生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一战与中国的相关联系才能入手,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于一战后游历欧洲,反思西方文化,提出科学破产论,这需要具备课本之外的知识才能作答全面。07年34题“1901-1939年间美国历届ZF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演变”更有难度,教材上对历届美国ZF是分开论述的,答题时则需要将近40年的纵向内容综合起来分析

8、、对比;而且,ZF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干预等,考生平时会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也很难说。 2、组织论述的能力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怎么将初步思考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答案轮廓形之书面文字,怎么安排答案构架,怎么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是需要加强训练的,后文也会讲述相关技巧。而且,自从11年试卷第四部分由以前的四个“简答题”改为三个“论述题”,答题要求中又加上一条“主体内容占30分,论述组织占10分”, 组织论述的能力更加重要了:“论述题”这一称谓显然更加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相应地“论述组织”也直接占据了10分,论述题的得分已经不完全是要点得分了。 综上所述,论述题所占分值比例至少为60%,旨在

9、考察考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无疑是考研历史中最为重要的题型。也就是说,论述题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专业课的成败;而专业课分数在考研总分中占到了60%,专业课的成败又会直接决定考研的成败。所以,论述题的重要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文将在深入分析六年真题的基础上总结相应的高分技巧。三、真题分析之一:命题原则 深入分析历年真题,会发现其背后自有一系列明显的命题原则。可以说,一切真题都是命题人命题思想的具体体现。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1、非意识形态化 与高考历史完全不一样,意识形态色彩在考研历史中已经十分淡薄。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尤为突出。下面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直接涉及到中国共产党

10、的考题非常稀少,每年顶多只有一个选择和一个名词解释,而且六年真题总共出现了三个相关名词解释:民国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陕甘宁边区和五一六通知。这与高考历史极力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历史上的突出作用的旨趣是大不相同的。其次,涉及中共的考题,所考察的无一例外都是客观史实,而非主观性描述。如一词,大纲解析给出的官方参考答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将南方数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皖南事变中番号被国民党ZF取消。随后,由中共中央重建。”可见,参考答案仅仅是在描述的发展历史,所处的立场是客观中立的,并没有说明其番号是“被反动的国民党ZF取消”

11、,也没有 “英勇抗战,给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是抗日战争中的核心力量”之类的言辞。 再次,中国近代史部分的论述题中有间接涉及中共的考点,一个是10年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主要从学术的角度考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次思想论争;一个是11年的“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虽然必定会涉及到中共的崛起,但答案仍然是从史实的角度来论述。 其实考研真题中国近现代史领域里的非意识形态化远不止此。以历年真题作为参照系,能够合格的恐怕多是学术著作,很多近现代史课本的描述都稍嫌落伍。以“官督商办”为例,官方参考答案是:“洋务运动时期清ZF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由清Z

12、F委任官员督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参考答案里完全没有“半封建性”这样的论调,而无论哪一种课本都少不了谈论官督商办中 “封建性”的残留。同样,课本上非常流行的关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说法及中国古代“封建论”等观点在真题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正是命题人的命题原则的体现,说明命题人系统的命题思想中已经大大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 还有很多地方也明显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如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中的阶级矛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革问题,世界近现代史中的工人运动以及有关苏联的内容,这些也都不是重点,一般不需要重点复习,最多以名词解释来对待就可以。 明

13、了了这一原则,首先,我们可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复习劳动。如意识形态过浓的“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等问题就没必要下大力气准备了。这样一来,所减轻的压力不是一点半点。以通常所说的“11本”教材为例,在考研历史非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史下册(1949年10月至今,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全部与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主要是二战后的世界历史)的大部都没必要重点准备了。这样,“11本”就简化为“9本”了,可以使得复习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获得高分。实际上在考研冲刺阶段,时间很紧,压力也很大,复习是否有效率、是否有针对性

14、,这至关重要。这个时候就没必要为非重点内容而分神了,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就可以了。 2、学术化 考研历史为什么会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呢?可以说,追求客观公正的历史是历史学的学科特点使然。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便要开始具体专业的学术训练了,不妨说考研是学术生涯的第一步。考研选拔的目标群体是具有学术潜力的人才,考研试卷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学术化、客观化,相应地也就会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比较侧重于主观情绪,与学术研究的标准很不一致。 举个例子,如前文所述,用“封建社会”一词来概括自秦至清的社会形态并不确切,因为在中文中“封建”一词的意思是“封邦建国”,表述的是周朝诸侯国并立而天下共主的情形;而自秦至清天下一统,

15、皇权集中,中央与地方俨然已不是松散的结合了。实际上以“封建”概括自秦至清的社会形态,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马克思对欧洲中世纪的概括生搬硬套过来的。西欧中世纪贵族相对独立,身份世袭,所以有人类比中国周代的情形翻译为“封建社会”;马克思主义者沿袭这一称谓,硬是返回来以这个词形容中国自秦至清的社会形态,说二者实行的都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既然欧洲中世纪是封建社会了,那么自秦至清也相应的是“封建社会”了(当然,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哪到哪,也有多种说法)。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教材上一般还都是沿袭“封建”一说,但是学术界已经在反思这种观点了;姑不论此,对考生至关重要的是,考研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中从未出现过这种说法,类似的意识形态过浓的概念、观点也几乎没有提到。可见,考研历史更加注重学术化。 上文我们从学术化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考研历史会有非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接下来继续阐述学术化的问题。 高考历史往往单纯通过背诵就能获得高分,但是考研历史则不然,它更加注重学术化。试以2010年真题为例分析,第32题为: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这场论战由中国共产党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