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2787296 上传时间:2019-01-24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讲座:2012年高考总复习策略(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2012年 高考备考复习与课堂教学,河南省濮阳市一高 刘本举 ,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新课程考试大纲分析 2011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 高考能力要求与新课程课堂教学 高考试题类型与复习应对策略 新课程教学与教育科研的探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理科高考生物大纲”-备考复习的依据 高考生物试题-备考复习的导向 目标正确、计划周密、策略对路和方法得当-高效复习的保证 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毅力和行为习惯-复习质量的决定因素,备考复习成功的秘诀,新课程考试大纲分析,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 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物科学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如下:,科学素养,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技能 科学本质 S-T-S,知识维度,技能维度,情感维度,教学目标,新课程考试大纲分析,新课程考试大纲分析,能力考查目标及要求,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加以界定 确定观察、实验、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 生物学能力属于科学过程能力的范畴,一张试卷中只有11道题目,不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上述能力,仅涉及科学过程能力(下表)中的某

3、些具体方面:,新课程考试大纲分析,科学方法列入能力考查的范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应用方法,学习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文献法,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 归纳推理(具体到抽象) 类比推理 构建模型,知识应用 技能操作,新课程考试大纲分析,1.考查内容范围 涉及必修课内容和选修课内容 选修内容有选修1和选修3(选做题部分) 2.考查内容要求 高考对学科内容的呈现要求体现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强调知识的层次性和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考生备考复习的要求,形成知识网络 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纵横向联系 要

4、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一般不要求单纯记忆,要达到迁移运用,对考生备考复习的要求,2.注重实验的复习 不仅仅是考纲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教材内容中的科学史实验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推理与分析 实验的设计能力,备考复习的重点 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 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即知识、方法和能力是复习重点,对考生备考复习的要求,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理解比记忆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而规律是方法的核心,抓住规律,尤其是命题规律,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高效复习。,2011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一、正误判断

5、型选择题较多(平均60%左右) 正误判断型选择题,即试题以判断选项的正误为主。一道题里面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各个选项可以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也可以是类似的一系列知识点或是关系不密切但有一定共性的知识,可以最大程度地通过一道题覆盖较多的知识点。本来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有其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不足就是题量很少,很难照顾到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这类题目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这是一个发展趋势。,2010、2011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以实验为背景的题目较多,2010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分析,三、非选择题中的部分探究和实验分析类试题增多 部分探究类试题:仅选择探究过程中的某个或几个环节设计试题,而非全程探究

6、。 实验分析类试题:仅选择实验的某1个环节,要求考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操作等作出相应解释。,复习应对策略,根据考试大纲和试题分析,制定相应复习策略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验探究能力。 二、如何在二轮复习中回归课本、升华知识?,高三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1.复习课当新课讲枯燥无味 2.罗列知识点,然后以讲例题为主片面复习 3.以教辅资料代替课本,完全按照教辅资料复习以偏概全,浪费时间 4.课本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课下看,课堂几乎全部是评讲练习题和试卷舍本逐末,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理解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合运用能力,理解能力,课例: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7、(部分) 这是一个让学生理解和建立 “结构总是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利用这个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素材。 如果仅仅简单介绍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一带而过,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次机会。,细胞形态结构多样性,举例分析,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建立“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能够将这个观点用于分析新问题。,(1)红细胞有哪些形态与结构特点? -红细胞是两面中部凹陷的圆饼状,其相对表面积与球形比有变化吗?有什么好处? -红细胞内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有什么好处? -无细胞核,有什么好处? (2)心肌组织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分枝相连,有什么生理意义? (3)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突起又形

8、成许多末梢,有什么意义? (4)小肠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面,细胞膜形成许多微小突起(微绒毛),有什么生理意义?,细胞的大小:让学生学以致用,你们知道最大的细胞有多大吗?最小的呢?让学生寻找特例,运用“结构特点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生理意义。 上述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后,还可提出新问题与选修教材联系起来:不管鸟类还是哺乳类,卵细胞的受精作用总是在输卵管的上段完成,有什么生理意义呢?,相关文章:,关于这节课完整的教学设计,在我的论文“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设计中,该文章发表于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7期。,课例2:线粒体,线粒体的功能,是按照课本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思考旁边的问题?还是其

9、他更好的方法?,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内容就是以叙述性和结论性的语言以及图示呈现出来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基本知识的同时得到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高呢? 仅仅告诉学生结论,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旁边的思考题,这样做感觉很单薄,很显然是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 老师们的一般做法,关于线粒体的功能:让学生推断线粒体的功能。,资料: (1)19世纪9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在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到动物细胞质中存在一种颗粒状结构,因这种小体呈短线状或颗粒状,故根据形态将其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源于希腊字mito:线、chondrion:颗粒) (2)后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

10、普遍存在于动、植 物细胞中。 (3)植物幼嫩组织和分生组织比衰老组织中多。 (4)肝细胞和心肌细胞较表皮细胞多(如每个肝细胞可达2000个,而一般细胞只有200个左右)。 (5)在同一细胞中分布不均匀。(如常聚集在精子尾基部,原生动物的纤毛基底部,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基部等。),通过探究性问题,推断线粒体的功能。,根据初中所学内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从哪里来? 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分解被称做细胞的有氧呼吸,线粒体和能量供应有关,由此你能推出线粒体的功能吗?,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氧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几十步化学反应组成,有几十种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集合在一起反应效率高,还是分散反应快?有

11、个什么样的结构好?膜-双层膜 内部膜面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嵴 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还需要什么条件保证反应快速高效进行?酶、液态基质。,思考分析 整理原有知识使之系统化 利用原有知识使之转化为推理能力 科学推理 得出结论,该教学过程的特点:,该教学过程以学生参与过程为主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积极性,通过自主分析与推理发现和获取知识。把学生获取知识与发展智力紧密结合,既较好地避免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问题,又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欢迎探讨:,相关内容在我的文章“例析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该文章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06年第9期,欢迎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欢迎一起探讨,

12、谢谢!,实验探究能力 -深化教材实验,增强探究性,课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以其中一个实验为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常见教学模式的弊端,常常听一些老师的课,他们往往把这个实验划分为若干步骤,把知识摆弄的支离破碎,然后就命令学生背诵实验步骤,记忆各个步骤的做法和意义,并且死记住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尽管分析的头头是道,挖掘的深入浅出,思路严谨,推理严密。可是,这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孩子们并不买账。即使他们记住了,等到忘记的时候,还能剩下什么?不但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被削弱,而且违背了新课标里面的基本精神:“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1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展示实验过程? 如何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学生讨论题? 如何深化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背景: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三位遗传学家,他们是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和基本结构” 荣誉首先应归功于德尔布吕克,是他把噬菌体的研究从含糊的经验知识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 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三人为“噬菌体学派”的创始人,在学生感觉津津有味时提出问题:,几年后,噬菌体研究小组已经有多位科学家参与。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弄清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基本过程,以及每个步骤的

14、大致时间: 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步骤中哪一步能证明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哪一步更容易证明?,演绎推理,研究遇到了难题!,赫尔希和蔡斯遇到了一个难题: 怎样才能观察到噬菌体侵染细菌是侵入的只有DNA? 而且这就是实验目的。,德尔布吕克解决了这个难题,同位素示踪法,分别让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带上放射性同位素,这些作了记号的分子就像带着一个发报机一样,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掌握其行踪。 同学们,新问题就出现了。标记DNA和蛋白质时,分别用什么放射性元素标记?怎么标记?能不能直接标记?可以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病毒得到吗?你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 故事是吸引人的,学生在听得入迷的同时很乐意深入思考

15、,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向研究的深入,使他们的思考既有深度又为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埋下伏笔,继续思考,一定不要代替学生!,如果同时用不同的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以吗?为什么? 什么时候检测?不再做任何处理直接检测可以吗?(必须让细菌和噬菌体外壳分开再检测) 怎样分开?就算是脱离了,怎样分开它们?,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 可以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然后再一起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可提出下列问题: 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怎样解释?这个结果能同时说明蛋白质外壳没进入细菌吗? 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怎样解释

16、?,关于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放射性检测问题 (1)仅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细菌后搅拌离心,实验结果为离心管下层放射性较强,说明噬菌体的DNA已经进入细菌体内了。而上层的上清液中也有较弱的放射性,应该怎么解释? (2)仅用35S标记噬菌体外壳,侵染细菌后搅拌离心,实验结果为离心管上层放射性较强,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而下层沉淀物中也有较弱放射性,应该如何解释?,深化分析,进一步理解实验。,实验的深化,训练学生的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能力,沉淀物也有放射性,怎样解释?,上清液也有放射性,怎样解释?,德尔布吕克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到了解他的任何人,他热爱科学研究,真诚而毫不保留地分享研究成果,以博大的胸怀善待每一个与之合作的科学家。德尔布吕克和他麾下的一大批科学家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研究由经典遗传学阶段进入到分子遗传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