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2601871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品社二上《中秋话团圆》ppt课件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秋节,中秋节之简介,中秋节之习俗,中秋节之诗歌,中秋节之意义,中秋节之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时间是秋天的正中,故名“中秋节” 。这一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亮,所以又叫做 “八月节”。这一天,人们都尽可能地与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所以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简介,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中秋节的来历,嫦娥奔月视频,节日习俗,中秋祭月 在

2、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文人赏月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每逢这一天,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

3、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

4、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

5、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中秋食俗,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诗歌,中秋节的诗歌,我的思念是圆的 (现代)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看看嫦娥和吴刚,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灯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