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23711 上传时间:2017-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大历史内容概要: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中国大历史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 ”(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 150 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

2、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 10 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 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

3、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中国大历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大中国的大历史评中国大历史第一次接触黄仁宇的书,是他的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的是,他用一种叫做“大历史观”去分析万历十五年这个“无关紧要” 的年头,竟然得出了中

4、国封建王朝的必然灭亡的结论!而选取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进行比较、分析,无不令人信服。大历史观的主要宗旨是:从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大历史观的观点在中国大历史中继续发挥光芒,作者通过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浓缩为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放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一个更为开阔和长远的认识,这是一种研究上的苦心孤诣,也是写作立意的高远取材,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在历史人物事件选取上,尽量突出主要人物和具有代表性

5、的历史事件,使得整个其中的中国历史显得流畅同时又具有典型性。在人物事件分析上,不以个人感情的好恶和偏见去评判,不以民族情绪去渲染,而采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去分析和推演,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将当时的历史情形和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对比,让我们对中国历史在世界中的位置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和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性和客观的分析,结论上自然而然就容易让人接受。“人类中常有很多事迹,其历史上的长期和理性不能从短浅的眼光窥测,即使当时人物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尚有因果因素,超过他们的人身经验。”更令人钦佩的是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洞悉和透彻,其对于中国史实和人性的分析更具有震撼性。如对于封建帝国“数

6、字管理” 大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让我们对于帝国覆灭的必然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运用现代知识对封建王朝中各种现象的分析,让人读起来更通俗易懂,而对于帝王、臣子和百姓的“ 上欺下愚 ”的分析,对于大小传统的解释和剖析,对于帝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有感 上传: 李静凤 更新时间:2012-5-15 21:34:30 黄仁宇是历史学者中的异类,1976 年,五十八岁的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首次出现在大陆读者面前。此书与传统的主流史学著作迥然不同,正如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所评论的“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黄仁宇的著作均统筹于其“大历史观” 之下。万历十五年

7、是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而中国大历史则是以“大历史观” 分析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黄仁宇将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高度压缩,又与欧美史纵向比较,指出了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大历史并不是一本如国史大纲那样的通史著作,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何为“技术”?即是黄仁宇不厌其烦提到的“数目字管理” 。黄仁宇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数目字管理才导致无法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黄仁宇治学以综合为主,主张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中国大历史正是黄仁宇从技术角度统观中国历史的代表作。中国大历史全书采用章节体勾画了从夏代至今五千年历史的轮廓,着重探讨了中国历史的统一与

8、分裂和朝代的兴衰更迭两大问题。黄仁宇依据经济赋税体制的不同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帝国,唐宋帝国,明清帝国。三大帝国是统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分裂只是暂时的。对于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问题,黄仁宇的观点与以往不同。在书中他强调了地理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土壤、风向和雨量分析了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风,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战国时,“葵丘之盟 ”提出各国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但各国不遵盟约各行其是,水害难以有效治理。治理时常泛滥的黄河必须全流域通力合作,需要由强有力的统一帝

9、国来执行。否则一遇黄河泛滥,哀鸿遍野,战争在所难免。战争必然导致土地的兼并,而后由秦始皇完成最终的统一。促成中国统一的另一地缘因素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长期侵扰。气候不利时,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侵,中原国家忙于自身兼并而无力抵抗。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原国家在国防上也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三大帝国间隙,中原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必然遭致北方少数民族的烧杀抢掠。而帝国的末期由于朝政的腐败国家、实力下降导致中央政府威权的降低,游牧民族便会乘虚而入。关于朝代的兴衰更迭问题,黄仁宇的探讨贯穿全书,从赋税、吏治等方面作了分析。朝代兴起之初,由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在赋税徭役上对百姓的盘剥

10、较轻,但是随着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恢复、生产发展,王朝统治者必然不会满足于现有的掠夺,必定会逐步加重赋税。即使中央政府规定的赋税较轻,但是地方政府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激起政府和民众的对立在所难免。“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绅额外加征。”赋税问题侧面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如何控制地方?唐之前及唐初,国家通过均田地,让农民获得部分土地的用权,限制了官僚贵族地主的土地兼并。而如果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农民的破产逃荒,造成国家户数的减少,进而使得国家赋税难以征收。王朝初期,国家通过均田地打击地方

11、社会力量,维护中央威权。“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流动频仍,上述制度(均田制)渐渐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地方事务,结果使地方自行摸索治理之道,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则日渐削弱。”以上两个问题,是中国大历史一书探讨的主线问题。但是黄仁宇的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向初学者(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外国人)介绍中国历史,因而更侧重于用特殊的视角讲述历史。他自说此书注重想象,不注重机械式的记忆,写那些能够引起作者和读者共同好奇心的。全书写到明代,作者的视角便转移到为何传统社会无法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黄仁宇曾说,他对于近代中国的研究都是基于晚明。因而本书写明代时也破例用了两章的大篇幅。两章的标题即给出了明朝的定性,明朝:一个内

12、向非竞争性的国家和明朝: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黄仁宇认为明代是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近代中国的衰落是从明朝开始的。对明清历史,该书的着眼点仍是财政与税收。黄仁宇不同意资本家在明代产生的说法(称中国在明代已有了“资本主义萌芽” 实无意义,这等于说一个小孩子不称他为小孩子,而勉强叫他“预备成人” 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经济制度仍难突破。明代商业虽然出现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黄仁宇比喻道:16 实际末叶的中国,颇像一种玉制的装饰品:从美术的角度看有它本身之完满,可是在结果的方面看来实为脆弱。国家的前进受着落后的制度与法律的限制。黄仁宇认为 1800 年是一

13、个瞻前顾后的基点。“公元 1800 年前后,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文明大跃进,也开启了现代国家的序幕;但同时期的中国,虽然出现实用主义学说,却因改良的科技武力仍然屡战屡败的经验,以及往后一连串的文化罹难与退却(文化大革命),致令现代中国 迟至 20 世纪才出现。”鸦片战争之后,危机越深,改革呼声越高,鸦片战争战败的影响便是图存。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便是在危机与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前赴后继,犬牙交错。而甲午的挫败,使得清廷颜面扫地,民族自信心尽失,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加剧,知识界变法图强的主张高涨,保守派、改革派、革命派三种势力互相激荡,传统的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终于

14、产生的了激烈的变化。民国成立,但是新旧体制无法衔接,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的一套救国方式。全书末尾,黄仁宇探讨了资本主义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构成,以此反观中国历史。黄仁宇站在他的角度,不认同中国之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从西方眼光看来,中国自相矛盾的情形很多,那些对意识形态死硬不肯放松的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 倚之为自身安全的保障。这本书是黄仁宇以往关于中国历史论述的总和。“中国大历史将上述各书(注:指等书)内容按时间的顺序综合,也加强了明清及民国初年的叙事部分。” 黄仁宇的本意即是能使此书接近初学者,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然而由于黄仁宇独

15、立的立场、独特的视角,使本书具有不同于其他同类著作的风采。黄仁宇对历史的切入点也完全不同于传统史家。初读黄仁宇的著作,会为其所创的新词犯难,无法理解,但是通读完其著作之后便会对这些新词有自己的见解。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所提到的“数目字管理”“潜水艇夹面包”等都是在他以往著作中多次出现的,有的人便借此批评他卖弄概念,也有人批评中国大历史过于强调财政税收制度,忽视了文化的力量。其实,黄仁宇并没有忽视文化的力量,书中对每朝每代的文化业都作了简要的概述,只是文化并不是此书探讨的核心,他开篇即表明是要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历史。佩服此书,是缘于黄仁宇对历史的概括综合之强,对史料的采用弃舍之当。对于这样一部让人入门的书,其实也并非只有初学者才适合读,那些饱学之士、埋头于历史细枝末节的人,也该看看这部“大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