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72265651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浑江区第四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班级_ 座号_ 姓名_ 分数_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照下,1 mol甲烷和氯气完全取代需要2 mol氯气B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液溴、浓硫酸、浓硝酸分别发生取代反应能生成溴苯、苯磺酸和硝基苯CCH3COOCH2CH3和CH3CH2OOCCH3具有相同的沸点DCH3CHO、HCOOH、HCOOCH3都能发生银镜反应2 【重庆理综化学】某化妆品的组分Z具有美白功效,原从杨树中提取,现可用如下反应制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Y和Z均能使溴水褪色BX和Z均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CY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

2、生加成反应DY可作加聚反应单体,X可作缩聚反应单体3 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lO+4OH2RO4n+3Cl+5H2O,则RO4n中R的化合价是( )A+3B+4C+5D+64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 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0.25NAB标准状况下,14 g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5NAC标准状况下,22.4 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气中含有分子总数均为NAD在标准状况下,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不是10NA5 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苯酚的水溶液呈酸性,说明苯环对羟基有影响,使得羟基变得活泼B甲苯能使酸性KMnO

3、4溶液褪色,说明苯环活化了侧链上的甲基C苯酚和浓溴水发生反应产生沉淀,说明苯环对酚羟基产生影响D甲苯和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反应,说明侧链上的甲基活化了苯环的邻、对位6 已知在和条件下,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B. ;C. ;D. ;7 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错误的是A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B由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C由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苯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

4、型是取代反应B天然气、沼气、“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C乙烯和乙炔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D相同质量的乙炔与苯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不同9 紫罗兰酮是存在于玫瑰花、番茄等中的一种天然香料,它经多步反应可合成维生素A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紫罗兰酮与中间体X互为同分异构体B1mol中间体X最多能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C维生素A1易溶于NaOH溶液D紫罗兰酮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10下列陈述、陈述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陈述陈述ANaHCO3溶于水能电离生成Na+和HCO3-NaHCO3是电解质BAl2O3既可溶于盐酸,又能溶于烧碱溶液Al2O3可用作耐

5、火材料C铁比铝更易被腐蚀铝比铁活泼D铝的最外层电子较钠多钠的金属性强于铝11标况下,H2O的质量为xg,含有y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A18y/xB9y/xC18y/x mol1D9y/x mol112醋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A0.1molL醋酸溶液的c(H+)约为110-3molLB醋酸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C10mL 1molL醋酸恰好与10mL 1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D醋酸溶液的导电性比盐酸溶液的弱13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iO2通常用于通讯行业B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而碳酸钠可作医

6、疗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C明矾可用作净水剂D金属钠可用于冶炼钛等金属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酸雨是指PH7的雨水,酸雨长时间放置,酸性变强B用排空气法收集NOC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可以快速制氨气,经氯化钙干燥后得到纯净的氨气D2NH3+Cl2=6HCl+N2,因此可以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15【福建理综化学】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氯乙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B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C丁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16用四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操作及现象溶液A通入CO2,溶液变浑浊饱和Na2CO3溶液B通入C

7、O2,溶液变浑浊CaC12溶液C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Ca(C1O)2溶液D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澄清石灰水17 下列关于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正确的是AB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A的阳离子强,说明A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B元素强B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A原子失去电子比B原子多,则A的金属性一定比B强C将少量Na2O2固体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变为红色D一定量的氯气通入30mL10.0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后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的溶液,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mol,则0.15nc(C

8、1-)=c(I-) CCO2的水溶液:c(H+)c(HCO3-)=2c(CO32-) D含等物质的量的NaHC2O4和Na2C2O4的溶液:3c(Na+)=2c(HC2O4-)+ c(C2O42-)+c(H2C2O4)二、填空题21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请回答:(1)乙烯的结构式是 (2)若将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的试剂是 (填序号)水 氢气 溴水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4)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A,A的结构简式是 ,其反应类型是 反应(填“取代”或“加成”)(5)下列化学反应原理相同的是 (

9、填序号)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2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2使品红溶液和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22粉煤灰(主要含有SiO2、Fe2O3、Al2O3等)是燃煤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价值。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对粉煤灰中铝和铁元素的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1)以硫酸溶液分解粉煤灰,使其中的铝、铁元素溶出,过滤实现初步分离。写出硫酸溶液与Fe2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初步分离得到的滤渣主要成分是 。(2)向(1)分离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还原剂使Fe3+转化为Fe2+,结合下表分析其原因 。物质Fe(OH)2Fe(OH)3Al(OH)3沉淀区间(pH)

10、7.06 8.951.94 3.203.69 4.8 (3)使用碱性较弱的氨水为pH调节剂,进行分离实验。 氨水使滤液中铝离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3.5 4.0 4.5 5.0 5.5 1009080706050403020100反应终点pH沉淀率%铝沉淀率铁沉淀率 反应终点的pH对铝和铁分离效果的影响如下图。根据实验结果,为达到好的分离效果,反应过程中控制pH的范围是 ,选择该范围的理由是 。 NH4HSO4和H2SO4按物质的量比11混合配制成浸取液,220时,可将高铝粉煤灰中Al2O3转化为硫酸铝铵NH4Al(SO4)2,然后分离、煅烧获得纯Al2O3。 已知硫酸铝铵:溶解度:0时,S

11、5.2 g;100时,S421.9 g。280时分解。(1)依据资料可知,将硫酸铝铵与其他溶质分离的方法是 。(2)煅烧NH4Al(SO4)2同时得到混合气体(NH3、N2、SO2、SO3、H2O)。若16 mol混合气体按如下装置被完全吸收制得浸取液,请将下图中试剂及其物质的量补充完整。混合气体试剂Y: 试剂X及其物质的量: N223氯化亚铜是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的催化剂。硝酸法制备氯化亚铜的实验过程如下:加热至50,铜丝表面产生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通入并调节氧气的量维持三颈瓶内压强不变。停止加热,反应继续进行,且越来越剧烈;反应停止后冷却至室温,待气囊变瘪、瓶内红棕色气体消失时关闭

12、K;将液体(含CuCl32等)转移至烧杯中用蒸馏水稀释,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氯化亚铜粗品和滤液;氯化亚铜粗品经洗涤、烘干得氯化亚铜。已知:Cu2+ + Cu + 6Cl= CuCl32(1)中铜丝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的离子方程式是_。(2)中停止加热后,反应越来越剧烈的原因是_。(3)瓶内红棕色气体消失的原因是_。(4)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5)所得滤液经浓缩后可返回至烧瓶继续使用,此时需向烧瓶内补充的物质有_。(6) 中粗品用蒸馏水洗涤时,表面会产生黄色固体CuOH。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白色固体变黄的原因是_。24在400、101 kPa时,NO2(g) CO(g) NO(g) +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