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211567 上传时间:2017-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医学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 【摘要】 目的 为减轻病人的疼痛反应,改进了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方法 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 2mm 处绷紧病人手背皮肤,右手持针柄,并略将针柄抬高 1015,快速拔针后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结果 两组病人共 200 例次,常规组无痛率 4%,改良组无痛率 99%。结论 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明显优于传统拔针法。【关键词】 静脉穿刺;疼痛;改良拔针法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最普通、最常见的护理操作。按教科书上的方法应是“用干棉球轻压针刺处拔针”,但在实际操作中病人有明显疼痛感。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反应,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笔者根据力学原理,试验

2、改进了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可以明显减轻这种操作的疼痛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6 年 3 月5 月在我科输液治疗的病人。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二点阈值1筛选病人,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 112mm 的病人纳入试验范围,意识障碍、无语言表达能力都予以排除。病人分两组,一组以传统拔针法实施静脉穿刺后拔针操作,称为常规组;另一组以改良拔针法实施静脉穿刺后拔针,称为改良组。每天由操作者以随机数字表确定对各位受试病人的拔针方法并予以记录。样本量:两个组累计病人各 100 例次。1.2 拔针方法的实施与结果记录1.2.1 拔针方法的实施 指定 2 名护士负责试

3、验操作,常规组采用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拔针法: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 2mm 处绷紧病人手背皮肤,右手持针柄,并略将针柄抬高 1015,快速拔针后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1.2.2 结果记录 待操作者离开后,由另外指定的记录者征询、记录病人对刚才拔针操作的疼痛评价。1.3 质量控制 为了减少其它人为的或客观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笔者注意了如下问题。1.3.1 操作方法的均衡 试验开始前对两位执行拔针操作的护士进行拔针方法的培训,以求拔针的手法统一。1.3.2 双盲法 每次操作者采用何种拔针法对病人及结果记录护士均保密;同时,病人的评价、评价的记录、评价的结果都对操作者实行

4、保密。1.3.3 使用液体统一 液体成分不同,对血管的刺激也就不同,试验结果随之失去真实性。1.3.4 使用针头的统一 针头粗细的不同可致疼痛感的差异,所以,本试验统一使用 6 号半头皮针。1.3.5 输液的通畅 外渗液体因对局部组织有刺激性而引起疼痛,故有液体外渗者不参与当日疼痛评价。1.4 观察与评价的指标 观察病人对拔针的疼痛反应。评价指标:笔者采用国际常用的疼痛评法“马克盖尔法”2为本试验的疼痛程度评价标准。该法把疼痛分为 6 个等级:不痛、有疼痛感、轻微疼痛、疼痛、疼痛较剧、剧痛。让病人以自己的疼痛经验,按以上 6 个等级作出拔针后的疼痛评价。表 1 两组病人对拔针疼痛的评价结果 (

5、略)2 结果两组病人共计 200 例次,按以上操作记录、评价要求分别接受了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和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的观察、评价询问和记录,评价结果经统计处理后得出表 1 和表 2。表 2 两种拔针法后的无痛率略表 1 和表 2 的分析提示,两组病人对两种拔针法的疼痛评价显着不同,两组的无痛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表明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明显优于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3 讨论根据以上结果,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的痛感明显低于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P0.01)。为何两种方法的痛感差异如此明显?笔者主要是从力学原理来分析、考虑这一差异的形成机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作用力的三要素,而静脉穿

6、刺后改良拔针法正是合理应用了该力学三要素。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在操作时手指所用压力的作用点恰好垂直作用在针杆与血管壁上,所以病人易于出现明显痛感。在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的操作中,左手食指的压力位于针尖上方的 2mm 处,与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相比,力的作用点被移位,这时,无论作用力的大小如何,力的三要素均不会对拔针局部血管壁产生直接作用,故而痛感将明显降低。摩擦力的大小也是影响静脉穿刺后拔针痛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拔针时,针杆与血管内皮以及进针创口表面均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越大,痛感就越明显。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与传统拔针法相比,其手指压力点上移

7、并要求针柄与皮肤表面显1015夹角。因此:(1)产生摩擦力的局部的外压力大大减低;(2)位于针尖上方左手食指的压力在拔针时由于与拔针力方向相反,而变成了拔针的反作用力;(3)使摩擦力产生的主要作用力拔针力的方向改变,从而显着减低拔针时的痛感。本试验在严格控制诸多影响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因素后,对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与传统拔针法的病人痛感从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较传统拔针法相比可明显降低病人的拔针后痛感。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基本操作之一,减低该操作的不良反应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98-201.2 李远贵.临床护理科研原理与方法.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2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