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204238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达标性考试它旨在检测高中历史教学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落实情况,评估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入文素养的提升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对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目标作出基础性判断,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作出正确导向。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腰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

2、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高尚情操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加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生活经验等方面的联系,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试卷的构建应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命题依据湖南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湖南省普遇高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2012 年

3、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历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三、命题原则1科学性原则。试题应符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选用的情境素材应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文字表述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2基础性原则。依据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命题,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注重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客观性原则。试题应具有普适性,紧扣高中历史学科

4、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试题内容要求效度高,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试题难易适度,整卷难度系数为 0.80.85。杜绝偏题、怪题。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为 l:1。4.公平性原则。试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应尽最避免受客观因素影响,即不因经济、文化、地域、民族、性别等因素而导致学生得分的差异5.友好性原则。卷面设计应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选材、用词、排版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四、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要求(一)考试能力要求历史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主要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次,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道、了解、列举、

5、简述等能力要求。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并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获取历史信。理解:指领会历史概念、现象并能作简单的解释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理解、概述、概括等能力要求。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运用: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分析、比较、认识、说明、探讨等能力要求。要求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联系社会实际,贴近时代,进行比较、评价合探究。(二)考试内容要求历史

6、必修能力要求 课次 考试内容识记 理解 运用分封制 第 1 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的行省制度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第 5 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影响 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 第 6 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 7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第 8

7、 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 1787 年宪法 法国共和政体在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 9 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 10 课 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金田起义的时间 太平天国定都的时间和地点 第 11 课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武昌起义时间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定都地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8、及其历史意义 第 13 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 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北伐战争的对象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第 16 课 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重庆谈判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 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 第 17 课 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 第 18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

9、公社成立的意义 二月革命的结果 “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 第 19 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第 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九二共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10、恢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第 24 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 第 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的含义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战后日本的崛起 第 26 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兴起 第 27 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历史必修能力要求课次 考试内容识记 理解 运用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商人的来历 交子、商帮 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两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封

11、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重农抑商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第 5 课 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17 世纪“海上马车夫” 18 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第 6 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第 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洋务运动 第 9 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 世纪末、19121919、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第 10 课 中国民族资本

12、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中共八大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第 15 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第 17 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

13、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 18 课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 第 19 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 第 22 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欧盟成立的时间和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成员国 第 23 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 2

14、4 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历史必修能力要求课次 考试内容识记 理解 运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 3 课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 “文学三杰” 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及影响 第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