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767042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1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的产生和发展(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演进,一、物流概念的萌芽,20世纪初,销售发生困难,从而使产品分销成为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企业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它们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素质,以此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营销努力,提高分销经济效益。由此,人们才逐渐关注分销物流,物流的概念也开始萌芽。,二、早期的物流概念,物流概念最早是在1915年市场分销中的若干问题中首次出现,是以“Physical Distribution”出现的,有人曾把它译成“实体分销”,也有的译成“物流”,其实质是“分销物流”,是一种狭义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Physical Distributi

2、on”是这样定义的:物流(PD)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日本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叫做“PD”,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使用。1961年,日本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直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术语。,三、Logistics一词的出现,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ic

3、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学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商业部门,被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商品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 ,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改名为美国物流协会,亦即将“PD”改为“ L”,并将物流“ L”定义为:

4、“为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第二节 物流在美国的发展,一、 物流观念的启蒙和产生阶段 (19011949年),随着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性。提出了有关存货控制的“经济订货批量”EOQ 规则,这一规则的目标是:在机器安装设置成本和由于不确定的产品需求而引起的库存持有成本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都表明了物流观念进入了启蒙和产生阶段。,1915年,一些学者首次提出市场营销具有产生需求(Demand Creation)和实物供应(Physical Supply)两大

5、功能,可称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物流概念的早期萌芽。,具备一定现代意义的物流活动也开始出现。一次大战期间,英国尤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以“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为宗旨的“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现代物流活动。,二、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年),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军事后勤管理的理论引入经济部门,应用于流通领域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在美国,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已经形成,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作为能提升顾客服务水准的功能被大大强化,物流业就得到了快速发展。,1962年,美国著名经营学家彼德德鲁克 的“经济的黑暗大陆

6、”文章,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这对实业界和理论界的物流活动又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此期间,物流的内涵也有了变化,由营销领域的实物分拨(PD)逐渐拓展到物料管理、采购、库存控制、仓储等活动。此时,一般认为物流包括物料管理和实物分拨两大组成部分。,三、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91985年),70年代末,美国运输业掀起了放松管制的浪潮。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物流活动的法规、法案。,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已认识到需要从生产流通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物流业已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1984年,哥拉罕姆西尔曼在

7、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物流再认识”一文,指出: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生产和财务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应该从战略高度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四、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 (1986年至今),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大为提高,人们认识到物流不仅与生产密切相关,而且与营销也紧密相连。于是,强调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从而使物流理论进一步向纵深化发展。,80年代后期,物流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成为物流发展强有力的支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的应用为物流系统中数据交换铺平了道路。POS系统、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整

8、体效率和管理水平。,90年代末,美国运输部长推出了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指出:这个规划反映了克林顿政府长期持有的主张,即运输不再只是水泥、沥青和钢铁。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一个以国际为所及范围、以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为形式、以智能为特性,并将自然包含在内的运输系统。,第三节 物流在日本的发展,一、 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 (19561964年),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对美国进行考察,首次接触到了物流这个新事物。考察团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将美国的PD概念引入了日本。,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在日本登场,日通综

9、合研究所1964年6月刊的输送展望杂志上刊登了该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新动向”演讲稿,正是运用“物的流通”来取代PD。,值得一提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一词的内涵同当时美国的物流概念有所差异,物流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活动,突出显示了物流的综合行为,是一种综合活动。,二、 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1973年),1965年1月日本政府在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同时,各企业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方面表现为物流联网系统的积极推广、开发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这一时期,还大搞物流

10、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以提高货物的处理能力和商品供应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三、 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原材料价格猛涨,使世界各国靠廉价原材料、燃料、劳动力而获利的传统盈利方式面临挑战,日本也不例外。于是,降低经营成本,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特征。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物流合理化时代。,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 “物流冰山”说以及著作流通费,这些“物流利润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把物流管理推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在推进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日本企业为了实施订货、发货等业务的

11、快速化,他们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蓬勃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有些物流公司还开发了一些新的物流项目,如开展城市间和市内的送货、路线配送、集中配送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物流业的服务水平,使物流范围得以延伸。,四、 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4年至今),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倡导高附加价值物流、Just-in-time物流等方面。但是,随着物流服务竞争的多样化,也带来了物流成本上升的问题,日本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物流不景气”时代。于是,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成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1997年4月

12、4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提出了力争到2001年实现能够提供亚洲太平洋地区一流的快捷物流服务的发展目标。,第四节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一、 物流的蒙昧时期(19491978年),与物流相关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各环节几乎完全由计划手段加以控制。这一时期,虽然在大中城市的流通部门相继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公司、外运公司等物流企业。但是,这些物流活动仅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而且物流环节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整体效益低下。,二、 宏观物流研究时期(19791992年),20世纪70年代末,以国家物资总局为首,铁道部、交通部、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成了中国

13、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撰写了考察报告,介绍了日本国内的物流情况及大会内容。,1981年,王之泰教授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发表了“物流浅谈”一文,阐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物流的信息等内容。此后,“物流”一词开始见诸于国内的报刊、杂志以及论著中,并作为“物的流通”、“物质流通”等之意被广为运用。,1983年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朱镕基为研究会顾问,当时的物资部部长刘随年任会长。1991年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成立,该协会为加快我国物流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这一阶段对物流的认识和理解仅限于“物资流通”,研究的重点是国民经济中“物

14、资”的“流动”,主要从社会再生产的宏观角度探讨通畅的储运体系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而不是探讨物流管理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还没有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三、 微观物流管理的引入时期 (1993年以后),(一)现代物流观念确立的原因,1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由于企业角色的转变,生存和获利成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获得企业的青睐,现代物流观念也逐步得到企业界的认同。,2物流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零售企业、连锁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外商大举进入并引进

15、了现代物流观念和物流网络体系。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企业都把目光投向物流领域,并努力构建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型物流管理模式。,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大量国际企业的进入,既带来了现代物流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同时,也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迫使我国的物流企业尽快确立现代物流观念,提高物流运作水平。,4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物流的内容。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1各级政府开始重视物流业的发展,1

16、999年,在我国召开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项涉及经济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来抓,纷纷举办学习班、研讨会,并组织人员到国外培训考察,指导本行业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2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公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已经形成一条公路运输大通道:“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已建成18万公里,占规划里程的一半以上。,(2)内河航运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京杭运河江南段建成通航500吨级标准的四级航道,年运量超过2亿吨;山东段建成通航1000吨级标准的三级航道。西江、湘江、嘉陵江进行航电结合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3)沿海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2002年仅上海年吞吐量就已达到861.2万TEU。上海集装箱班轮连通着全球120个主要港口;沿海20个主要枢纽港建成深水泊位75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煤炭、原油、散粮、散水泥等运输系统不断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发挥。,(4)支持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