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76103 上传时间:2017-09-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春雨老师外国文学A3(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九世纪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名词解释):于十九世纪后期发源于法国,并在 20 世纪初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的文学流派,强调作家的个性,主观感受和“内心真实” ,注重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象征性的神奇画面,艺术手法上主张用隐喻和暗示,重视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内涵的丰富性,主要透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联系,先驱为波德莱尔,前期代表作家为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后期代表作家为瓦莱里、艾略特。代表作家:先驱:波德莱尔,法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为诗集恶之花前期代表作家:魏尔伦,法国人,被誉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诗人之王” ,著有忧郁诗章等诗集,并有诗论诗的艺术 。马拉美,法国人,代

2、表作一个牧神的午后 ,马拉美以为,从诗性语言的本质来看,诗与散文的区别不是性质和形式上的,而是运用上的不同。兰波,法国人,以“词汇诗人”著称,代表作地狱一季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名词解释):十九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18701880 年代达到鼎盛后逐渐衰落。其理论来源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泰纳的艺术观以及贝尔纳、吕卡思的生理学研究;在创作中秉承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观,致力于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角度解读现代人的一切行动。注重细节,排斥想象性元素。提倡刻画群体形象,不着意塑造典型人物,淡化情节,不追求戏剧化叙述模式。其创始人为龚古尔兄

3、弟,代表作家为左拉,莫泊桑。左拉:法国作家,自然主义文学创始人,代表作为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命运 、 小酒店 、萌芽 , 萌芽通过对矿工与资本家之间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客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工人运动兴起的整个过程和壮观的场面;初步揭示了造成工人贫困的原因,并将矿工与资本家之间内在的矛盾暴露出来,第一次把“劳资矛盾”这一突出社会问题作为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从社会政治角度探讨工人贫困的根源。莫泊桑:法国作家,代表作羊脂球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卡拉马佐夫气质(名词解释):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 ,是对作品中人物特性的一种概括。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性格品质上分别具有阴险、卑鄙、自私、残暴、贪

4、婪、淫逸等特点,是人性中“恶”的集中显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这种暴露人性阴暗面的特殊方式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并力图在其中探讨人性救赎的可能途径。复调小说(名词解释):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不同于传统作家创作的全知全能的单声部小说,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由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也被视为“复调小说”的典型。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后期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在二十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其代表作为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

5、拉马佐夫兄弟 (在书目里):主要人物莫道尔卡拉马佐夫:地主,积聚巨额财产,粗鲁、贪婪、淫荡。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长子,继承父亲的劣根性,图谋弑父。伊凡卡拉马佐夫:次子,受过良好教育,不相信上帝和一般道德准则,有弑父的潜意识。阿辽沙卡拉马佐夫:幼子,单纯虔诚,是宽恕、仁爱的化身。斯麦尔佳科夫:老拉拉马佐夫的私生子。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凡、阿辽沙及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老卡拉马佐夫在行将就木之年仍贪婪、好色,不仅霸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而且还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

6、风吃醋。德米特里对父亲恨之入骨,一再扬言要杀死他,并且有一天夜晚真地闯到父亲的窗下,掏出了凶器是夜老卡拉马佐夫被杀死了,德米特里因而被拘捕。可实际上,真正的弑父者并不是德米特里,而是斯麦尔佳科夫。他是在伊凡“既然没有上帝,则什么都可以做”的“理论”鼓动下,为发泄自己在长期卑屈处境下郁积起来的怨毒情绪,为取得金钱,冷酷地谋杀了自己的父亲。事情的结局是悲惨的:德米特里无辜被判刑,斯麦尔佳科夫畏罪自杀,伊凡因内咎自责而精神错乱,阿辽沙撇家远行。这一“偶合家庭”崩溃了,它成为分崩离析的沙皇专制社会的一个缩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1、复调小说,2、对话性,3、深度心理描写。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俄苏

7、现实主义文学解冻文学(名词解释):对 1950 年代时期苏联文坛上涌现出的一种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的概括,因 1954年作家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而得名。解冻文学出现之前,宣扬“无冲突论” 、粉饰生活、回避现实矛盾,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长期占据苏联文坛的主流,这些作品的出现引发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打破了文坛长期以来的沉闷空气,开启了苏联文学的新时代。回归文学(名词解释):对 1980 年代以来苏联文坛出现的一些作品的总称。 “回归文学”一方面指世纪之初白银时代的一些侨民作家的作品在历经几十年的波折后得以重新回到俄罗斯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回归文学”也指自 1920 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被

8、禁止发表、被封存或被“搁置”的作品从被禁状态回归到自由状态,得以重新面世。发展脉络:1、第一阶段:以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直接影响了新一代作家,高尔基为新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1924)和法捷耶夫的毁灭 (1927)较早描写国内战争、正面歌颂革命英雄人物;扎米亚京的日记体幻想小说我们 (1924) ,表达了反对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维护个性自由独立的意向;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 (19271929)是“反乌托邦文学”代表;革拉特科夫的水泥 (1925)和潘菲罗夫的磨刀石农庄 (第 1 部,1928)以工业生产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题材,表达

9、了对苏联社会现实的肯定。2、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1923)、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1926-1940)、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1922-1941)、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1945)。3、第三阶段:解冻文学:爱伦堡:解冻 (1956)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1957) 、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69) 、邦达列夫:热的雪 (1969) 、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 (1980) 。4、第四阶段:回归文学时期: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1957,1988) 、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19

10、281940,1988) 、索尔仁尼琴:古格拉群岛(1989)、 癌病房 、红轮 (1990) 。代表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分期:1、早期(18921907):鹰之歌 (1894) 、剧本底层 (1902) 、长篇小说母亲(1907) 。2、中期(19081924):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以主人公阿辽沙的经历为基本线索揭露了俄国旧社会的痼疾,批判了作为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愚昧与小市民习气,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思索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追求。3、晚期(19251936):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1936)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1965 年,由于“他

11、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 被开垦的处女地 、 在顿河上 、在哥萨克集体农庄里 、 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作品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入手,在个人与历史事件及时代发展的关联中,表现处于时代变革中的个体的悲剧性命运,同时以人道主义情怀对这种悲剧性命运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究。作品主要人物:潘台莱麦列霍夫伊丽妮奇娜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娜塔莉亚彼得罗麦列霍夫妲利亚杜尼亚什卡米什卡司捷潘阿斯塔霍夫阿克尼西亚葛利高里的生命轨迹1912 冬参加战争1917 秋参加赤卫军1918 春参加白卫军1918 冬离队1919 春加入白卫军1

12、920 加入红军1921 春回乡【百度百科的作品主题】相对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言,个人不过是旋涡中的一滴水。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在行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碾碎许多个人的美梦。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正是以悲悯的情怀,通过描写主人公葛利高里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从普通人的角度反观大时代里的大变动,从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义的悲歌。 静静的顿河全书四部八卷,140 余万字,据统计共写了 434 人。而在这样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运始终处于小说的中心位置。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

13、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枪打死。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 30 却已鬓发斑白。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造成葛利高里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的哥萨克身份。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原指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

14、北部从事游牧的人,后来泛指 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和市民。南方顿河两岸的大草原是这些“自由人”聚居的地方之一。从 16 世纪开始,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奉禄和土地,同时哥萨克形成了带有相对自治性质的组织,他们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18 世纪开始成为特殊的军人阶层。特殊的历史一方面使哥萨克保留了许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酷爱自由,粗犷善战。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哥萨克特有的群体

15、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就这样,葛利高里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正如葛利高里所属的那个白军师的师参谋长考佩洛夫所说:“一方面你是一个拥护旧时代的战士,另一方面请原谅我说话尖刻,又有点象个布尔什维克。 ” 造成葛利高里的悲剧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又不仅仅是个哥萨克,而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与他那些甘心被白军挟裹的亲戚朋友不同,葛利高里除了哥萨克效忠沙皇的原则之外,还有自己的原则良心,还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珍惜人类生命。所以,当他第一次看白军滥

16、杀俘虏,就勃然大怒,几乎杀了凶手“锅圈儿” 。此后的战役中,葛利高里目睹了双方的残酷行径,虽然为了生存,自己也要不断地杀人,并且获得过白军颁发的四个乔治勋章和四个奖章,升为白军师长,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他一直痛恨杀人、特别是无缘无故地滥杀俘虏无论是对红军还是对白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战争渐生厌倦,几次想放下武器。但是社会与时代的具体环境又迫使他一次次重新拿起武器。于是,葛利高里的心灵运动始终建立在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之中:他厌恶白军的腐朽反动,又对红军的过激行为不能容忍。而在具体行动中又始终处于无可奈何、无法选择的状态:在克里摩甫斯基战役中,他勇猛地挥刀砍杀,之后又趴在地上大哭起来:“我杀死的是什么人呀?为了上帝,砍死我吧。 ”在 1920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