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76066 上传时间:2017-09-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1.就业规模扩大。“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全省就业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的时期。就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大力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开创了山西就业工作的崭新局面。2010 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预计达到 1645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145 万人,每年平均增加 29 万人。 (1)新增就业人员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就业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这 5 年是全

2、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时期,新增就业人数共计 225.6 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2.5 万人。分别为 42.63 万人、45.0 万人、46.13 万人、42.2 万人和 49.6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到 89.4 万人,分别为 16.9 万人、17.8 万人、18.7 万人、17.7 万人和 18.3 万人;对零就业家庭实现即时援助、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 4.0%,实现了控制目标。 (2)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十一五”期间,由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城镇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之一。截止 2010

3、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 394.4 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 33.9 万人,年均增加 6.8 万人。而“十五”时期,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共减少了 21.4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 4.3 万人。 (3)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速加快。“十一五”时期,随着就业政策的日趋完善,就业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蓬勃开展,我省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由 2005 年的 80.15 万人增加到 2009 年的162.01 万人,每年平均增加 20.5 万人。而在“十五”时期平均每年只增加 6.3万人。 2就业结构逐步合理。“十一五”期间,山西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4、 (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产业部门作为就业的载体,其结构变化会引起就业的变动。“十一五”期间,山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 6.2:55.7:38.1 调整为 2009 年 6.5:54.3:39.2。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每一、三次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间的就业人数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2009 年为 635.0 万人,比 2005 年减少 10.1 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加,2009 年为 429.7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44 万人,年均增长 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009 年为 565.9 万人,比 2005

5、年增加 93.3 万人,年均增长 4.6%。 (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阵营。“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阵营。2009 年,全省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 724.7 万人,比 2005 年的 574.6 万人增加150.1 万人,2005-2009 年,年均增长 6.0%;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73.0%,比 2005 年提高 6.0 个百分点。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稳步增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我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强化技能培训,

6、开展区域劳务协作,扶持劳务品牌,扩大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五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均 36 万人次,城镇就业落户年均 5 万人,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 50万名农民工,95%以上重新找到了工作。五年共转移农村富余人员 185 万人,比“十五”时期多 35 万人,全省农民工总数达到 400 万人。 3劳动者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1)劳动者收入增加 “十一五”时期,山西每年发布企业工资增长指导意见,连续 4 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2010 年,山西省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为 15%,比 2009 年上升 3 个百分点,比 2005 年上升比 5 个百

7、分点;增长上线为 25%,比 2009 年提高了 5 个百分点,比 2005 年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增长下线为 3%,比 2009 年下降 1 个百分点,比 200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共有四档类,2010 年一类 850 元、二类 780 元、三类710 元、四类 640 元,分别比 2005 年提高了 330、300 元、270 元、240 元。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 4.89 元、二类 4.48 元、三类 4.08 元、四类3.68 元共有 4 档,分别比 2005 年提高了 1.59 元、1.43 元、1.28 元、1.08 元。同时提高了煤矿井下从

8、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采掘人员和井下辅助人员的月最低工资分别达到 1600 元、1400 元。比 2005 年分别提高了 400 元、300 元。2010 年山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33057 元,比 2005 年提高了 17584元。年均增长 16.4% (2)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五年来,我省坚持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程,不断建章立制,严格监察执法。以贯彻落实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为重点,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强化了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意识明显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显著提高。全省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 98%以上

9、。扎实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全省共有 1.9 万户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3)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保险能切实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山西通过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推动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十一五”时期,全省城乡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1080 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 75%;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了 3100 万,比“十五”末增加增长 4 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作用日益加强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在维护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

10、来越大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山西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城乡各类人员,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所有城乡地区。 1.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1)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山西城镇养老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参保人数逐年提高。2010 年末,城镇养老参保人数达到591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127.5 万人,年均增加 25.5 万人。 (2)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2005 年,国务院出台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山西结合实际发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实施意见全省境内城镇各类企业职

11、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2010 年末,全省企业参保人员 364.2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78.96 万人,平均每年平均增加 15.8 万人。 (3)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的跨省转移。原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都只能转个人账户部分,且转移的手续非常麻烦,极大的损害了劳动者权益。山西省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含农民工)跨省流动和省内流转接续办法,有效地解决城乡间、区域间人员流动问题,为促进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4)在全国率先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山西率先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并发卡。发卡后全省居民手持一张社会保障卡,就可办理养老、医疗

12、、生育等保险,记录就业、培训等多种业务,而且将不受地域限制,逐步实现保险接续,全省通用及至全国通用。目前已完成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建成了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与全省 80%的区县联网。2010 年启动了“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成功开发了集成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和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管理和应用系统,并已在省直单位、太原、大同举行了首发仪式,“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成为现实,民生保障将更加方便快捷。 (5)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养儿防老是农村居民保障晚年生活的主要方式。2008 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保试点,统筹城镇乡社保迈出新步伐。山西在太原市、阳泉

13、市、晋城市等 42 个县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三市自筹资金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新农保试点县占全省农业县的 43%以上,参保人数达到 492 万人,104 万 60 岁以上老人领取每年不低于 660 元的养老金待遇,试点县平均参保率为 85%。山西养老保险迈出了由城镇向农村覆盖的步伐,为老人们减少了后顾之忧,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子女的负担,使得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2.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 (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山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推进,参保人数逐年提高。2010 年末,全省参保人数 935.1 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610

14、.1 万人,年均增加 122.万人,年均增长 23.5%。 (2)城镇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为了让城镇居民病有所医,山西于 2007年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009 年,覆盖全省 11 个市,惠及全省广大城镇居民,并将全省 50 万名在校大学生、180 多万名中小学生、120 万无业老年人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提前一年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开展,极大的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全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从 2005 年的 14 个,逐年增加,2008 年

15、达到 102 个,覆盖全省所有的农业县市区。 3.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扎实推进。 “十一五”时期,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金制度,重点覆盖了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商贸、餐饮等高风险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生育保险快速推进,覆盖人群不断扩大。2010 年末,全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305.7 万人、325.3 万人、220.8万人,与 2005 年相比,分别增加 17.2 万人、173.9 万人、125.8 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是 1.16%、16.5%和 18.4%。 三、工资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 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业

16、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全面推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发布并提高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幅度;三是建立劳动力价位发布制度。发布企业不同工种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科学确定内部分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四是制定了非全日制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和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五是强化了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维护了劳动者报酬权益。机关事业单位正常的工资晋升制度全面落实,以及较大幅度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职务津贴标准等各项提高工资政策的兑现,使全省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迅速提高,5 年实现了翻番 。“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2005 年的 548.1 亿元, 增加到 2010 年 1268.8 亿元,年均增长 18.3%,增速比“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