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640071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二6.2城市化(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细析考纲明确考向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措施,基础梳理自测自评 1.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1人口和2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3乡村地区转变为4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6一产业向第7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8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意义: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9交流,缩小城乡10差距

2、;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11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12工业生产的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的推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提高了区域的13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影响着乡村的14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15对外开放程度,2.城市化动力机制 16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17高;城市发展与18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的兴起又与19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3.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大多在2075%以上;随着市中心21环境质量的下降,及乡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出现了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城市22中心区衰落,城市23边缘地

3、带发展较快,即出现了24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了25人口高度集中,26大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十分发达的大都市连绵带,(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27低;发展中国家具有28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29超过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这种状况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30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31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32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4.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33生活习惯和34劳作方式随着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

4、使城乡差距不断35缩小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36地表形态(地形地貌);改变了37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产生热岛效应(气候);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38河网系统(河流);城市是重要的39污染源,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生态),(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40建设用地,形成了城市41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劳动力从第42一产业向第43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方式);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44城市景观所取代(聚落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45分散到46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47加强(人类活动);影响和改变着

5、48地方文化,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5.城市环境问题 (1)表现:城市中心区人口49密集交通50拥挤环境质量51下降地价房租52昂贵就业53困难社会秩序54混乱 (2)城市居民为追求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55城市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56集聚发展到57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58逆城市化阶段,6.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59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强调60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61城市病”;运用62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有更多的63农业人口进入城

6、市或当地的小城镇;64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考点解读针对训练 考点1 城市化的标志动力机制及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化的标志,2.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从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如下图所示:,3.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针对训练1】 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1)(3)题,(1)衡量城市

7、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答案 A,(2)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体来说,我国东部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答案 D,(3)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

8、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 C.江苏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 D.西藏城市化水平高 答案 B,解析 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高第(3)题,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江苏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西藏城市化水平低,变式训练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像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解析:读图可知,自1

9、951年至2000年的50年间,北京城区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考点2 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如下图所示),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3.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1)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2)逆城市化则由于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导致城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城市中心

10、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发展到后期阶段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3)再城市化是指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城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的现象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针对训练2】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下图,完成(1)(2)题,(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 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 答案 C,(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11、 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答案 C,解析 第(1)题,由图和题干可知东京这个特大城市目前仍在进一步发展,处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第(2)题,放射状城市道路网容易造成市中心交通拥堵;中心区规划绿化带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城市乡村统一规划有利于城市功能合理分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卫星城建设可以促进乡村转变为城市,但不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变式训练2: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2)题,(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2)阶段中,城市中心人口

12、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交通通达性差 地价昂贵 污染严重 远离商业中心 A. B. C. D. 答案:(1)B (2)B,解析:第(1)题,从图中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看,郊区城市化不断发展,故选B第(2)题,阶段中,城市化不断发展,出现城市环境问题,如地价高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使一些城市人口不断向郊区迁移;交通通达度市中心高,商业中心要有大量的人流和物流,故都不准确,考点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

13、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变化,2.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

14、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针对训练3】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城市建设导致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2)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 (1)D (2)C,解析 第(1)题,城市建设后比建设前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使得汛期洪峰流量增大第(2)题,根据城市建设前后蒸发量径流量(地表地下径流量)的

15、关系,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下渗量减少,变式训练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下图回答(1)(2)题,(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水泥路面多 下水道多 绿地多 人口多 A. B. C. D.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禁止开采地下水 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 B. C. D. 答案:(1)A (2)C,解析:第(1)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2)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渗透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课内演练巩固所学 1.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