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探究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流”探究式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洋流”探究式教学设计概述: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构思】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其规律和影响,内容较抽象,如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较难理解。针对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死记硬背的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高中新课标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创造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有利于激发
2、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一系列综合性和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两则活动素材,启发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发现明了和主动建构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绘制洋流模式简图。2、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明确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1、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学生动手绘图自主探究完成意义建构。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探究活动设计教师自行设计的探究活动和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素材(详见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六、探究活动作业1、课堂探究活动:(1)在左下图中绘出低
4、纬信风和中纬西风。联系“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规律,简要绘出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并判断哪些是暖流,哪些是寒流。 (2)通过比较,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用实线表示暖流,虚线表示寒流。 2、课后探究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分析探究归纳出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但在北印度洋,随着冬夏季风风向的改变,洋流的流动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在课后完成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分布图。七、教学后记1、教学特色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小组合作、全体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学过程没有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而是
5、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四个探究活动由小组合作完成,按探究任务的性质和内容,前两个活动以两人为一小组动手画图完成,后两个活动则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完成,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2)主动建构、突出探究。本节课以生活趣事(漂流瓶的旅行)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以其结束构成一个完整的探究事件。以简易的工具进行“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小实验,营造探究氛围。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教师要求先不翻开书本,让学生在行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得出结论后,才打开书本来验证。因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又是主动建构的过
6、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按以往的常规教学,教师多是从模式图讲起,再来谈世界洋流的分布。本节课则是反其道而行,先让学生画世界洋流分布,再对照自己的作业来完成洋流模式图,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完成新的意义建构,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探究活动的设计既有教材中现成的“探究”素材(详见课本),也有教师自行设计的任务(各占其二)。(3)适时反思、矫正提高。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思是教师颇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本节课的学习反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当学生分别画好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分布图时,教师选择两
7、个较具代表性的作业来进行全班展示和评价,评价时师生共同发表意见,教师尤其对优秀作业予以表扬,对错误之处进行引导纠正,让学生在对照同伴的作业时检查自己的作业,反思刚才的意义建构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则进行及时的矫正。这样的反思在后一步画洋流模式图时重复进行。其二是在新课快结束时,教师指出:“学习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那么印度洋的洋流又有什么规律呢?”以此作为课后探究作业留给学生,目的让学生反思应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去探究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将探究活动进一步向课后延伸,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2、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执教,使我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会
8、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如本节课,按老方法,只需用5分钟就可“讲”清洋流模式图,但用“探究”的方式则花了近15分钟,区别在于前者是教师讲,后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有着本质不同。根据新课标理念,授之以“渔”胜过授之以“鱼”。但课堂中使用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精简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我只突出主干知识,而删去了枝梢末节,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现行的考试仍重视对系统知识的考查,如何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呢?如果强调“渔”,则现行考试可能考不到高分,而强调“鱼”则有可能考高分。也许最终要靠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命题才能解决两者的矛盾。另外,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要经过挑选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