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9475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遂川县瑶厦中学 刘晓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分析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中国改革的警示。(二)过程与方法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文,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并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认识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二战后苏联不

2、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并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法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景导入:出示四幅人物图片: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通过第一幅图片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进一步认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

3、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三位领导人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把学生分成三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选出三位代表担任小老师完成下列表格: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主干知识梳理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农业(改革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

4、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工业方面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结果军备竞赛

5、导致经济分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内容经济改革 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后果使得苏联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国

6、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梳理完主干知识后,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二、重点难点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异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者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者改革未见成效继而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前两者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却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

7、成效都不显著。学习完本课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讨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与之相比,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中国的警示。请看历史观点争鸣。三、历史观点争鸣情景模拟:2003年凤凰卫视记者对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专访。当记者问道:“在苏联主政的六年间,你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戈尔巴乔夫作了如下回答:“最大的错误是太晚开始改革及重建苏联共产党。因为反对改革的声音,一开始就来自党内,因此对我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实施的直接开放步伐实在太快了,权力分散是必要的,但步伐太快, 人民、社会无法跟上改革还面临着许多来

8、自官僚体制的阻碍。”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观点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不必要的,它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观点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操之过急,人民难以接受。观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开展得太晚了,已经难以挽回苏联经济的颓势。问题引申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提示:(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社会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犯了一些错误,如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草率行事等。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客观上遇到了国内官僚体制的巨大阻力,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

9、的国际形势也使苏联的改革缺乏稳定的环境。总之,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没有扭转苏联经济领域的下滑趋势,没能取得预期效果。在此情况下,他将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四、综合探究:总结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利越来

10、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材料三 1950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单位:)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 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4) 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

11、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五、教学总结:本课学习二战后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并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