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学案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4819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群落》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物群落》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物群落》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物群落》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物群落》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群落》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群落》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期:2012-2013年度下学年 科目:高二生物 上课时间:第13周 编写人:黄兰花群落的结构 学案姓名:_班级:_小组:_评价:_得分:_审核人:_一、学习目标1、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2、 学习重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3、 高考要求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调查方法四、学习过程(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定义: 内聚集在 中 的集合体。2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 组成、优势种群。 (2) 关系 。(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 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 和边界、生态位。当堂训练1

2、生物群落是指:( )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A、B、C、D、(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三)种间关系一、定义:一个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 当堂训练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

3、,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二、种间关系的种类1.捕食 (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 (2)举例:如_捕食_;_捕食_.兔吃草、狐吃兔等.(3)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物种_是捕食者,_是被捕食者,依据:在某一周期内,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当堂训练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思考感悟】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_2. 竞争 : (1)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和_等.(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或者一方占优势,另

4、一方处于_甚至灭亡.(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还有一种竞争关系图不是上图乙,请 画出_(当堂训练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C.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3. 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彼此_.(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3)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当堂训练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

5、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4. 寄生: (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或_,摄取寄主 的_以维持生活。(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当堂训练2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 )A共生关系 B寄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食物关系规律

6、方法: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 ,后增加者后 ”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

7、虫总结:(1)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 (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可能为竞争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最高点相 同为竞争关系,不同为捕食。 (3)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会导致 物种灭绝, 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当堂训练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公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

8、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 现象 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 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 _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3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当堂训练1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

9、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当堂训练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当堂训练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当堂训练4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

10、例 D彼此间有直接可间接的营养关系(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_或_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取样调查,如用_或吸虫器等捕捉器进行取样.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法适用于_,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_估计法,该法按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3实施计划部分(1)准备 (2)取样:(3)采集小动物:使用_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

11、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_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70%的_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P76)(5)统计和分析:当堂训练1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五、巩固提升 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 )A亚马逊

12、河流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2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 );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 )A生态系统 B种群 C种群密度 D群落 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3. 4、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5、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A. B. C. D6.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