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71474498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反思一、关于“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实验设计对照。1教材设计的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为七色光后经过红色滤色镜,在光屏上只能接收到红色光;然后再使七色光经过蓝色滤色镜,在光屏上只能接收到蓝光。由学生通过以上两次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其实这种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案对于初中学生的直观型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来说,他们最多也只能得出:红色玻璃(什么颜色的物体),只能透过红光(什么颜色的光)。而象教材或老师给出的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对于初中学生来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他们虽然记住了结论,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因为

2、曾经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究竟是因为玻璃只能透过红光,所以是红色的,还是因为玻璃是红色的所以只能透过红光。面对学生这样的问题,对于教师(成年人)来说或许是简单的,但对于以直观性思维方式为主的初中生来说还真是疑惑的,学生一旦被这种疑惑的、不确定的迷糊意识先入为主占据了大脑,教师今后要想再改变这一现状,重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清晰的意识就很困难。再有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回答。2.我的改进方案。(1)器材:色光三颜色演示器,无色、红色、蓝色玻璃各一块。(2)实验方案及教学设计过程:先让学生观察无色玻璃,感受它的颜色。用红光照射无色玻璃,学生观察玻璃呈红色,教师启发,因为透过玻璃进入我们眼睛

3、的是红光,所以看到的玻璃是红色的。用蓝光照射无色玻璃,学生观察玻璃呈蓝色,教师启发,因为透过玻璃进入我们眼睛的是蓝光,所以看到的玻璃是蓝色的。由以上简洁、明了的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同一块玻璃我们看到它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它透过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进入我们的眼睛,什么颜色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什么颜色。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可以透过任何颜色的光。补充实验:用红光分别照射红色和蓝色玻璃,学生观察到,红光照射红色玻璃时透过红光,玻璃呈红色;红光照射蓝色玻璃没有光透过玻璃,玻璃呈黑色。再用蓝光分别照射蓝色和红色玻璃,学生观察到,蓝光照射蓝色玻

4、璃时透过蓝光,玻璃呈蓝色;蓝光照射红色玻璃没有光透过玻璃,玻璃呈黑色。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什么颜色的物体只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被它吸收。二、关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实验设计对照。2.我的改进方案(1)器材:色光三原色演示器,白纸一张,红、绿、蓝滤色镜各一片。(注:一般教师在准备该实验时,会设法去找一些红色、蓝色、绿色的不透明物体,所找到的物体颜色通常存在较大的色差,实验时出现用红光照射蓝色或绿色物体时会有一部分红光反射出来的现象。对这一现象教师也很难跟学生解释。而三色的滤色镜与色光三原色演示器是配套的,色差很小,将滤色镜贴在书本上可作为三色不透明物体使用效

5、果非常好)(2)实验方案及教学设计过程先让学生观察白色的纸,感受它的颜色。用红光照射白色纸,学生观察纸呈红色,教师启发,因为白纸反射进入我们眼睛的是红光,所以看到的纸是红色的。用蓝光照射白色纸,学生观察纸呈蓝色,教师启发,因为纸反射进入我们眼睛的是蓝光,所以看到的纸是蓝色的。由以上简洁、明了的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同一张纸我们看到它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它反射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进入我们的眼睛,什么颜色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什么颜色。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物体可以反射任何颜色的光。补充实验:用红光分别照射贴在书本上的红色和蓝色玻璃,学生观察到,红光照射贴在书本上的红色玻璃时反射红光,玻璃呈红色;红光照射贴在书本上的蓝色玻璃没有光反射出来,玻璃呈黑色。再用蓝光分别照射贴在了了贴在书本上的蓝色和红色玻璃,学生观察到,蓝光照射贴在书本上的蓝色玻璃时反射蓝光,玻璃呈蓝色;蓝光照射贴在书本上的红色玻璃没有光反射出来,玻璃呈黑色。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什么颜色的物体只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被它吸收。以上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可视性和直观性都非常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的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过程简单易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接受也非常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