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39053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理财产品简介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自己设计并发行, 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 QDII 型。面对居民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一个是银行理财,另外一类是基金理财.基金类产品由于受 08 年股市大幅下跌影响,更多的人倾向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所以银行理财在最近 5 年有了 10 多倍的爆发式增长,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些数据.2004 年,银行理财和基金各发行了 100 多款产品.在 2009 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全年发行量接近 6000 款,募集资金近 5

2、 万亿人民币.2010 年,银行业共开发了接近 10000 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7 万亿元.截至到 2011 年 6 月 21 号,2011 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达到 8500 款.资金规模达到 8.5 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量.银行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主要受几个因素的驱使.第一,国内长期处于实际存款负利率的状况.加上 08 年开始股市大跌,房价又处于高位运行.老百姓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第二,由于央行从去年开始控制信贷.造成社会资金面紧张.实际利率走高.银行为避开监管.大力开发各种理财产品.一来可以解决个人的投资需求.二来可以帮助解决外面俄部分资金需求.银行也可以在中间大量

3、收取佣金.第三,这方面缺乏合适的监管,绝大部分投资人并不明白其中蕴藏的风险.因为中国银行业大多是国有,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有国家信用担保来获取高收益.这类理财产品自然受到追捧.2、理财产品结构分析(图片来自普益财富周刊)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中,人民币的理财服务一般占比在 75%以上.其次为美元,澳元,欧元等币种.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走短期为主,1-6 个月内到期的品种占比超过50%.90%以上是 1 年期以内的产品. 目前,理财产品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债券类产品. 根据 2010 年的统计数字,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行量占比约 38%,信贷类产品约为16.82%,外币债券产品约为 15.37%,结构性产品约为

4、 6.31%.从理财产品的发行类别来看,保本和保收益的大概占比在 40%多一点,而非保本类的超过了 50%.也就是说,今年发行的 8 万亿人民币的理财产品中.至少有一半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敞口.3、资金面及其影响由于理财产品是不断发行新的,旧的到期赎回.而且有超过 50%是半年内到期的.所以实际资金沉淀量没有那么多.按今年上半年共发行 8.5 万亿的规模,按 7 折计算的话,吸收的总体资金量在 5 万多亿人民币.相对中国居民个人储蓄 32 万亿,已经有超过 10%的居民存款进入了理财产品的市场.另外再看央行今年的居民存款数据,3 月份存款非正常增加 10364 亿元,而到了 4 月份,又减少了 4

5、635 亿元.同期的外汇占款并没有如此大的波动.这说明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和新增购买行为已经对央行的数据统计表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从今年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来应付通货膨胀,一个是不断的提高准备金率.另外个就是收缩信贷规模.最近每个月的新增贷款大概在5000 多亿人民币.而相对应的理财产品究竟有多少作为融资工具流入国内市场,可以简单计算下.8.5 万亿*0.75(人民币占比)/6=1.06万亿.这每月近 1 万亿人民币的资金输送量已经是新增贷款金额的一倍.对于央行来说,收了信贷这个口子.但另外一个口子却在加大输入,这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使用增加了很大难度.再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输送量,从今年收紧房地产贷款

6、后,1 季度的房地产业的新增贷款金额在 5095 亿元,同比减少了 3338 亿元.而受到房地产行业旺盛的资金需求影响.地产类的信托产品大幅度上升,而且年化收益率超过 10%,属于理财产品中的收益回报平均最高的.因为信托类产品国家从 2010 年开始就紧急叫停.但各方还是受利益的驱使,银行发行很多投资方向不明确说明的其他类别理财产品.以避开监管.这些占到了总量的近 25%.加上信贷类占比 15%,这一类总量有每个月 4000 亿的资金流入.按 30%进入地产行业这种保守方式计算.每个月平均有超过 1000 多亿元通过理财产品的模式流入了地产市场.另外房地产行业大量借贷高息美元,这也就是为什么今

7、年的房屋成交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房价至今还能撑得住.因为开发商的资金流入管道并没有被彻底斩断.其中有着高利息诱惑却在监管视线之外的理财产品应该是功不可没.而建立在房价泡沫之上的部分高收益理财产品,也同样会随着房价泡沫彻底破裂而显露原形.另外从今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一个重要的流向是地方债务融资平台.我们先来看下一组数据.2009 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是 1.59 万亿.当年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是 3.2 万亿.土地收入占据财政收入的一半.2010 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加.至 2.7 万亿.占当年的财政收入的 65%.而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在 2009 年和 2010 年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大规模投入.

8、官方版的数字是 10 万亿地方债.而我们简单计算下,2010 年年底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47.9 万亿.按地方债务贷款不超过 30%.所以央行的统计口径是 15 万亿元以内.但考虑到 2010年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占比已经超过 50%.另外算上没有包括在内的 2010 年 14 万亿的社会融资总量.按去年新增贷款有近 40%流向地方融资平台的官方报道.比较保守的估计(47.9+14.7)*30%,地方债的总额已经接近 19 万亿元.这 19 万亿按照年息 6%,就是 1.1 万亿的利息,如果算上本金.那就远远不止了.从 2011 年开始,土地出让金的总收入还不及去年的 3 成.也就是今年如果

9、有 8000 亿的土地收入,连支付利息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今年开始中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开始收紧.很多地方融资平台开始转成企业的名义,以政府出面担保的方式来发行债券和信托基金进行融资.或者直接发行市政债券和地方政府融资债券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房项目的建设.从银行理财产品中,债券类+信贷类+其他类总数占到了总量的 80%.如果其中有 25%流入到地方政府的手中.那每个月也有 2000 亿左右的资金流入,这种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但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这是一种走钢丝的行为.根据审计署的报告, 2011 年、2012 年到期偿还的金额占 24.49%和 17

10、.17%.按19 万亿的口径计算.偿还总额在 4.5 万亿和 3.2 万亿.这样的资金缺口差不多是 4.5-(0.2*12+0.8)=1.3 万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银行新增贷款的支持.依靠今年的卖地收入. 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在 1 万亿人民币以上.注意,这个还是比较理想化的状况,第一,银行的理财产品可能流入的并没有那么多.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属于短平快的资金,借的越多,也意味着后面需要支付的本金和利息越多,这属于一条不归路.第二.现在地方政府消耗巨大,这 8000 亿的土地收入是不可能全部拿来填债务窟窿的.这样算下来,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资金链断裂(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有苗头),那就会有相当一部分理财产

11、品出现血本无归的状况.其风险是远远高于其收益率的.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这种理财产品不仅仅是很多居民在参与.也有很多实体企业利用股票增发和融资之类的模式.将募集的资金投入到短期理财产品中来获得高收益.这是社会成本高企,而实体经营环境恶化的另外一种表现模式.一个以高利贷模式为支撑的经济循环,资金链自然会越绷越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崩溃.对于银行来说,这些都是表外资产.处于央行的监管视线之外,不象储蓄存款一样有国家信用来兜底.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兑付危机.必然会造成社会危机.4、理财产品现状和最终的走向.根据 2010 年的统计数字,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是 2.84%,仅仅略高于经过 2 次加息后的一年

12、期 2.75%的存款利息.从今年的统计数字看,上半年到期的 7000 多款理财产品中,仅有 186 款的收益率跑过了 CPI5.5%增速.仅占总量的 2.6%.如果考虑到中国接近 10%的实际 CPI.那么买到真正能实现正收益的理财产品,基本属于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而且这还需要冒巨大的风险.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这就是我们现在蓬勃发展的理财产品的现状和尴尬指出.从表象来看,是因为国内投资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品种.在这个比烂的游戏中.理财产品成了相对最不烂的一个.成为一个官方版但同样隐藏巨大风险的高息品种.究其内在原因.还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失衡,货币政策严重偏离方向.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从财

13、富分配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分配机制是倾向于制造一小部分富人,并建立一个不断膨胀并消耗大量社会财富的政府机构.而对应的削减本该属于民众的财富.将民众的财富赶入一个隐性风险极高的资金屠宰场(股市和楼市属于显性的),而目前的理财产品也是在这个畸形的经济生态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一个怪胎.生长的速度越快,说明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化越严重.最终的风险性也越高.如果说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务问题是大家已经看到的金融炸弹.那背后的资金支持,这些官方版本的理财产品和非官方版本的民间高利贷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巨大风险.及早的调整分配模式,尽快恢复正利率.加强监管.尽快恢复合理的经济生态模式.引导老百姓用脚来投票.那这些风险性极高的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就无生存的基础.这也是最终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