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138573 上传时间:2017-09-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源数码解读法的依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T 8 传媒编辑提供“数码解读法”的依据文 高源所谓“数码解读法” ,即为用汉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来解读书法中行草书的字法笔划,将一些偏旁部首和笔划用数码解代和记忆,便于易记易学。“数码解读法”乍听起来,有些怪怪的,数码与书法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怎能扯在一起呢?它的依据何在呢?我们还是先从数码说起吧。 “数码”据新华词典解为“数为数目” , “码”为数目的符号。在我国数码包含两种数目的符号,一是汉字数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一是阿拉伯数目, T 8 传媒编辑提供“1、2、3、4、5、6、7、8、9、0” ,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洋码数字” 。即是目不识丁的人,通常

2、也会数数,如:一本书,二棵树,三元钱等。早在远古时代,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群体生活的原始人,尽管对大自然了解得还非常肤浅,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但对“数”有了朦胧的认识。那时,原始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天能不能猎取到猎物或采集到野果,有就以分而食之,无就得挨饿受饥。这其中的“有”和“无”的认识就产生了最初的“数”的概念。后来东西多了,就用“结绳计数”和“书契刻记”方式来表示食物的数量,最先又产生了自然数“一”的概念。在约一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出土的骨片已磨刻有代表数字的简单符号,在距今 7000年到 5000 年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也刻画了表示数字和文字的简单符号,在距今 3000

3、余年前的殷墟一片甲骨上,已有从一到十的 10 个自然数。到了商代,我国使用的单字已达 5000 左右,这时除了从一到十的计数外,还有“百” 、 “千” 、 “万”专门数字。而且在中国汉字的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先人又把这些数字符号掺合到汉字的组成结构中,从一到十、到、百、千、万都有如:万、干、春、罪、语、交、些、分、丸、朝、陌、阡等等,只不过不称 之 为“数字 ”,而赋 予 的概念是“横、竖、撇、捺、弯、钩”等而已,因此,著名学者周汝昌曾讲:“讲汉字,当从一讲起, 一字写起来最省事,懂起来也最简单” 。 T 8 传媒编辑提供“阿拉伯数字”它是由印度数码经过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演变而来的。2000 多

4、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1、2、3、9”这 9 个数字,主要用于计算。而阿拉伯的人在征服了从印度到西班牙的大片土地后,就吸取了印度的记数法,并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0” ,并把它传到欧洲,欧洲人以为这一记数法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在史书上就记载为“阿拉伯数字” ,延用至今。由于用这样印度数字进行数字运算,要比罗马数字和其他符号方便的多,因此,渐渐传遍了全世界。传入我国在明代后期,但并没有得到使用,真正广泛使用“洋码数字”迄今不足一个世纪。然而这些“洋码数字”的形状却早出现在我国汉字的书法中,特别是在汉末魏晋时,当行书草书出现后,其符号形态频频出现,如:在历代名帖的大量行草书法中(图一)

5、 ,当时不称为数字,在书法中以“横、竖、撇、捺、弯”或“使转” 、 “连带”等词语来表述。所以说,我国出现阿拉伯数字符号要早于阿拉伯人,只是不用于运算而已。 数字之妙运用不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记忆,便于交谈,利于书写,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现在已出现了一种叫“数字油画”的东西,它是把天下油画大家的作品,通过特别的工艺将画作加工成线条和数字标记,绘制者只要在标有号码的填色区内填上相应标有号码的颜料,就可以完成的手绘产物,使不懂色彩,不懂明暗,从来没有学过油画原理,照样能画出油 T 8 传媒编辑提供画。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是数码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数码形态已在很多的书法名帖

6、中出现和大量应用,这样就为我们去解读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字法,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方法。比如,我们要写一个“生”字,按汉字楷出书写的顺序,要用撇、横、竖、横、横五笔来完成, 写行书,看王羲之诸帖中的“生”字(图 2),用“4”和“2”两个数码就可以解读,而书写起来,两笔甚至一笔即可完成。可谓是“看起来简单” “写起来方便”也。在古人的行草书法帖中很多字的字法,都可用数码来解读,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图 3) ,都是“、 ”下一个“2”字,只是形态不同罢了。再如,一个“口”字,行书可用“1”和“2”即可表示,草书更简为“八”字的草写 。数码还可以解读很多行草书的偏旁部首。如:“忄”可为

7、“4”, “扌”为“8” , “言”行书为“、 ”“2”,草书为“1” ,“ 艹” “竹”头草书都可用“八” “一”连写表示;“3”字在草书中使用的更广泛。如“弓”旁, “欠”旁“月” 旁“纟”旁等,横下有口类的方块形部划,草书都可以连写为“3” ,如:高、亭、事、首、京等(图 4) ;有的字用数码可以完成解代,如“水”字行书用“1” “2”“3”(图5) , “书”字草书用“1” “3”(图 6)相叠等。因此只要找出规律,用数码解读行草书法是完成可行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讲“万物归一” 。世上的一些现象,从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而又由复杂回归简单,因为这符合“道”的规律。汉字从 T 8 传媒编辑提供“一”字的产生,演绎由此产生“万画”曲、折、斜、正、横 、翘、抛、掠于是书写中华文字的书法成。它同样演绎着由简单到繁复,繁复到简单的“道”义。今天我们用“数码解读行草书字法” ,就是把汉字书写的繁复化为简单,使更多不懂书法,然书写汉字的人,掌握一把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