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就业》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364154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性与就业》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女性与就业》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女性与就业》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女性与就业》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女性与就业》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性与就业》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与就业》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女性与就业,何谓就业,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都可以视为就业。根据这一定义,一个人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就可以被认为是就业者,实现了就业:(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2)所从事的是某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为目的;(3)从事这种社会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第一节 女性就业的法律政策要求,一、关于女性就业的国际公约 1、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 为保障男女平等的权利,尤其是保证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年月日国际劳工组织大会第三十四届会议通过了这个公

2、约。公约规定了男女工人同工同酬的基本原则。年月日生效。截至年月日,缔约国为个。中国于年月日批准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同年月日该公约对中国生效。,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16日第2200AXXI号决议通过,该公约第三条规定:“缔约各国承担保证男子和妇女在本公约所载一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公约第三部分集中规定了男女应享有平等工作的权利,3、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自成立以来为妇女争取权利作出了巨大努力,通过了各项宣言与公约。但过去的文件都是从“人人”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出发,未能从现实女性的特殊性关注。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3、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这是第一部从社会性别视角去审视和实现男女地位平等的国际公约,也是世界保护妇女人权,促进妇女发展的思维转折点。,4、就业政策公约,经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召集,于1964年6月17日在日内瓦举行其第48届会议,并于1964年7月9日通过就业政策公约,该公约以实现以下目的为宗旨: A向一切有能力工作并寻找工作的人提供工作 B 此种工作应尽可能是生产性的 C每个工人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如何,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并有获得必要技能和使用其技能与天赋的最大可能的机会,并取得一项对其很合适的工作。,5、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

4、联合国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与行动纲领,这两个文件是保障女性权力,促进女性平等就业重要文件。,二、关于女性就业的国内法律保障,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由第八届人大通过。该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生活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

5、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2、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颁布。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禁止招收未满十六周岁的女工。第二十三条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第二十四规定,在晋职、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一种,不得歧视妇女。,3、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颁布。第三条规定,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第四条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第二节 劳动

6、分工与劳动性别分工,为何女性总是要面临家庭与事业的两难选择?,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 ,引子,在歌词里面,男女在家庭内外的社会角色鲜明,呈现出劳动性别分工的固化模式。,人类劳动的特点: 1、劳动技术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技术化和专门化; 2、人类劳动具有分工,人们依据不同的劳动任务分配工作; 3、人们对劳动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并通过劳动回报表现出来。,(一)劳动分工,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 人及人自身的生产劳动,(二)劳动性别分工,劳动性别分工是指社会依据性别差异分配劳动的方式。 依性别分配劳动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形式之一,是人类有效地组织社会生活

7、的重要方法。,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指社会按照性别来分配工作,而是指社会将性别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的生活经验、机会和工作场所等社会位置上的社会机制。,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将两性劳动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它是将男性置于更多机会和更具优势的岗位上社会机制。 这是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它导致了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即女性从事的劳动价值永远会低于男性从事的劳动价值,或男性劳动永远比女性劳动更有价值。,工业革命之后,女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生产领域,但父权制的意识形态被保留下来,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也在延续。 等级化劳动性别分工的社会后果是既掩盖或降低了妇女的劳动价值,又使父权制经由生产领域不断地延续。

8、,等级化性别分工的后果:,1、掩盖了两性合作劳动的历史 在农业社会、前工业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里,女性是家庭经济和公共领域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工业革命早期,妻子和丈夫共同工作,形成了一种合作式的家庭经济,夫妻是相互补偿式的关系。 妻子控制生产和销售,如妻子管理整个农场,负责挤奶和出售奶酷,但女性同时还要做家务、抚养子女。(已婚女性是家庭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从有酬劳动出现以来,女性的劳动逐渐被视为次要的,报酬远低于男性。 布茨指出,1940年以前的美国各种统计不把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工作列入统计之列,它掩盖了妇女对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贡献。 研究表明,在前工业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中女性

9、并非像通常理解的那样是完全呆在家中的,女性一直在工作。,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按性别和年龄分担不同的养家工作。,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年轻的姑娘不是在自己家中,就是在别人家中做女佣、农场女仆或是学徒。农场里结了婚的女人则要照料牲畜、掌管菜园、播种收割、出售农产品甚至还要套牲口驾车;城市里,那些工匠的妻子们从产品的起始到完工都要为丈夫打下手,而且还要平息家庭纠纷和管理财务。那个时候似乎只有丈夫的工作才能挣钱,而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作用则被忽视了。 1851年英国40%的女性工作是佣人。,“男耕女织”与“男猎女耕”、“夫妇并作” 最初的男女分工是“男猎女耕”;16、17世纪的江南地区,“夫妇并作”是许

10、多农家的劳动安排方式,因为当时“人耕十亩”,农家妇女难以脱离大田农作;直到清中期,“男耕女织”才成为江南农家劳动安排的支配性模式。 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中,贫苦女性必须为养家糊口出力。纺织印染业中,女工人数超过男工,但工资普遍低于男工。如19世纪末,男工日工资为一角五至一角六之间,而女工日工资一般在五分钱左右。,2、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活动和家务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女性对于家庭经济活动的作用众所周知;现代工业社会,工作场所与家庭分离,从而划分了男人与女人的活动空间(公与私的分离)。,据估计,家务劳动占工业化国家所创造财富的25%40%,家务劳动对全部经济的贡献显而易见

11、。,家务劳动的价值被忽视的深刻原因: 经济学家认为,家务劳动没有通过市场交易,不能算作是商品生产活动。 家庭制度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把家务劳动混淆为私人事物,无偿占有了她们的劳动。,由于生育的“私人性”、自然性和非商品性,生产生命的劳动和与此相连的家务劳动便都被摈除在社会总劳动之外。当这些劳动不能表现为有偿劳动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偏低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境了。,家务劳动的无偿性,3、农业女性化,当男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工作场所的时候,世界主要农业国家都出现了农业劳动女性化的特点,女性农业生产劳动的社会贡献被严重忽视。如在人口最多的地区,撒哈拉南部非洲和南亚地区,绝大部分妇女从事农业劳动。,二、当代

12、中国劳动性别分工,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人们相信,妇女解放的关键是走出家门从事有酬劳动,以实现经济独立。这场深入到两性个体、家庭和社会诸多层面的革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劳动性别分工。,(一)两性共同参与劳动,19491978年:社会主义与妇女解放,立法保护和集体动员下大众妇女的社会参与和男女平等 在一系列的政治动员中,中国妇女从传统的“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定位中走出来,开始挑起农业劳动的重担,自此开始了中国农村妇女大规模参与发展的历史。 缺陷:妇女的传统角色仍继续着,家庭里几乎所有劳动仍由妇女承担。父权和夫权文化的特征,如婚姻的从夫居和以男性为户主等习俗继续保留,这使得妇女在参加劳动

13、后在以户为单位的分配方式中并没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权。,1978年至今:女性成为各行各业中重要的劳动力,目前,中国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高, 其中最明显的特点是妇女劳动力参与率较高, 中国妇女劳动力占妇女总人口比重的45%, 明显高于世界水平的40%。,影响女性经济参与比重上升的因素: 就业机会有所增加; 工资水平增长吸引更多女性走出家门; 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作制等新型劳动组织的出现,为女性就业提供了便利;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合女性的职业与发展领域,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使女性得以兼顾家务劳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的双重角色; 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她们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就业观念的变化,推

14、动妇女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身价值。,中国女性已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劳动力资源,在工业领域、服务行业、城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据统计,2005年在计算机、通讯、金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国民经济大行业中城镇单位就业的女性1645.1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6.8%。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行业中女性就业的比重最大,达到59.1%。,第三节 中国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什么叫职业隔离?可以说就是在职业当中,妇女可能只能够在某些职业当中工作或者在某些职业层次当中工作。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统计,女性就业比例最低的职业依次是第一,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

15、负责人;第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最高的职业有:第一,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第二,商业服务人员。 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女性就业的性别隔离实际上是分为两种。,1、女性就业存在的职业性别隔离。,职业性别隔离可分为水平隔离和垂直隔离两种: 水平隔离是指男女劳动力在社会声望和地位等处于同一水平的不同职位、职业和行业的就业隔离分布状况,这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这种隔离尤其明显,一些行业带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如纺织工业,而像近代新兴的汽车工业则是典型的男性职业; 垂直隔离是指男女劳动力在社会声望和地位等不同的职位、职业和行业间的隔离分布状况,这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等级。我们应该看到,正是

16、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才导致了性别等级的出现。,职业性别隔离,从横的方向看,在女性从事的职业行业方面是有一种区隔的,有一种隔离的。 从纵的方向看,对女性的职业隔离表现为女性多做基层,向上(管理层)的发展较少。,职业的性别隔离的主要是表现,第一个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妇女大多从事传统的农业 。 第二个表现就是妇女只能从事所谓女性的职业。 第三个表现就是妇女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比率比较高。 第四点就是妇女很难进入管理层。,无论在哪国,妇女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观念里认为是适合她们干的“女性职业”中,如秘书、护士、纺织工人和保姆等。而那些职业声望高、社会地位高的传统“男性职业”,女性却较少涉足。 1990年,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中国的十种“女性职业”中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幼儿保育员、家庭服务员和护理人员。其他各国的女性也主要从事于服务业和传统的“妇女工业”。,“玻璃天花板”现象,2、工资待遇的性别不平等,2011年10月,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