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275076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动症国家继教2015陈永灿小儿多动症中医心理学基础中医分型思想(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多动症辨证论治浅谈,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小儿多动症辨证论治浅谈,一、中医学的定义,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三、如何辨证论治,四、小儿多动症的辨证论治,一、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 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 分。,一、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

2、、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艾灸、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二、中医学科的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文特色,二、中医学科的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二、中医学科的特点,整体观念 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的相通性 外 人与社会的相融性,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体是一个

3、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 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 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 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 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 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 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 的。,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 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 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

4、腑、五体、五官、九窍、 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 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 活动。,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与自然的相通性 天人相应 日月、四季、昼夜、地域等,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与社会的相融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 变动对人也会发生影响。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对临床全部活动的总概括,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本模式。,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首先要明确病、症、证基本概念。,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病,即疾病,是

5、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 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 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 过程。,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 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 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 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 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 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 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 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

6、(如肿块、舌象、脉象等)。,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 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 (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 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 本质。,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 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 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

7、 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 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 病过程中。,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 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 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 转归的总体病机。,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 立相应的治则、

8、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 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 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二、中医学科的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 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 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 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特色和文化属性上。 中医的传统理论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二、中医学科的特点,人文特色 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色体现在:

9、 核心价值:仁、德、精、诚 行为规范:礼、义、敬、孝 环境氛围:静、素、雅、韵,三、如何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证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而采用相同的治法。,三、如何辨证论治,同病异治:风温早期,发

10、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中期,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后期,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治以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 异病同治:久泻之后出现脱肛,属于中气下陷;而产后调理不当,出现子宫下垂,也属于中气下陷。因此这两种疾病都采用益气升提的治法。,三、如何辨证论治,常见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经络辨证,三、如何辨证论治,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基本的辨证方法,包括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 各种

11、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 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 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三、如何辨证论治,八纲辨证 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 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 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 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 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 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 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属于阳证。,三、如何辨证论治,八纲辨证 表证病情较轻,

12、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 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 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 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 是对有害因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 黄稠。 虚证表现为正气不足,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耗伤气血营阴,大汗、大吐、大泻、出血等耗 气伤营;实证是邪气有余,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以阳、热 、滞、闭为主。,三、如何辨证论治,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包括六淫邪气、毒证、脓证、食积、虫积等。,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

13、,受脏腑 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 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 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 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类和气滞类。 血病辨证包括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 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陷证是气虚的发展,以头晕眼花

14、,耳鸣,疲乏,气短 ,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症状。 气不固,卫气不固可见自汗易感外邪;肾气不固则见二 便失禁,遗精,滑胎等。 气脱,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倒, 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 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气滞类包括气滞、气逆、气闭。 气滞以胀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表现为胀痛、 串痛、攻痛,脉弦。 气逆可见咳嗽,喘息,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头 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 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症,或见昏迷,昏厥, 或为脏器绞痛,大小便闭,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有力 等症。,

15、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血虚类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白 ,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 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血瘀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 腹部青筋显露,疼痛固定不移,妇女经闭或崩漏,舌质紫黯 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象多细涩,或结或代。 血热证:各种出血及疮痈,以发热,舌质绛,脉滑数或 弦数。 血寒证:手足冷痛,肤色紫黯发凉,少腹拘急疼痛,得 温痛减,舌淡紫,舌苔白,脉沉迟。,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病包括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 痰证: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 、惊悸,为寒

16、热肿痛,为痞块,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 ;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 饮证: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 ,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 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 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 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 ,则脉弦。,三、如何辨证论治,气血津液辨证 水停证:水肿,或见于下肢,或见于面睑,甚或全身皆 肿,按之凹陷不易起,往往并见小便短少,舌苔润滑,脉象 濡缓。 津液亏虚证: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皮肤干 燥甚或枯瘪,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舌 红少津,脉细而数。,三、如何辨证论治,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 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 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 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 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三、如何辨证论治,脏腑辨证 五脏辨证以心为例。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 心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