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1245751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2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我国计划经济的形成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低,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 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计划体制容易运行。 主观条件: 当时社会主义理论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2原有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

2、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经济实力十分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汽车、拖拉机、飞机、机床、化学工业、导弹等是在这时起步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3计划经济的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企业缺乏自主权,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济失去活力。,3、经济体制积极的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 提出要搞

3、“新经济政策” 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经济法则。 陈云在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所有制结构):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经济运行),主张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市场结构):主张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十一届三

4、中全会以后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他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理论探索的过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将商品经济写进党的决议, 党的十三大则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的谈话中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由此争论不休的理

5、论问题最后得以明确。,邓小平南方视察,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最终确立,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确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规律为手段,以资源配置为主要方式的经济模式或体制。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到市

6、场机制来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经济体制 。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原则为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上,比资本主义更强,更有力。,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 都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从资源配置方式看,企业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第二、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第三、从宏观层面看,政

7、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第四、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以外,应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受公有制主体经济的制约,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经济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促进效率的提高,又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8、。,第四、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过程。 党的十二大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

9、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的根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所以必须坚持。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动摇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否定和

10、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和取消社会主义。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1)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 公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经

11、济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 (2)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多种形式。,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发展过程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从开始的“必要补充”、“调剂余缺”,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进而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业应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2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

12、位和作用,理论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上: 第一,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第二,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四,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4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

13、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的确认。,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

14、大丰富,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因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特征,(1)按劳分配是基本分配原则,而不是社会主义惟一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不能直接以劳动时间为分配尺度,而只能依据通过商品交换所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分配尺度; (3)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而只能在各企业集体范围内实现; (4)按劳分配还不能实行通过劳动券直接进行实物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其实现

15、的程度、形式和范围还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形式: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如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收入;按资分配取得的收入;指投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收入;资产收益 。,2、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形式的种类,(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时富裕,

16、平均主义必然是共同贫穷。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左邻右舍的人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人们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有客观必然性。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和适当扩大,并不是差距越大越好。 由于实行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 要防止两极分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要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 (2)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意义 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减轻企业和国家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