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71165909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31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资源法课件第1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环境资源 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 第三节 环境资源保护,第一节 环境资源,一、环境的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认为,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而言的,人们把这个中心称为主体,把围绕着中心的周围世界称为环境。 法律对环境的定义主要有概括式和列举式两种,有时也将概括式与列举式结合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第一节 环境资源,一、环境的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

2、,在传统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中一直有物和财产的概念而没有环境的概念,实际上,环境资源法中的环境的内涵要大于传统民商法中的财产,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如土地、森林)可以成为民商法中的财产,除此之外,它还包括不一定属于私有财产的动植物,以及大气、水、土地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作为自然状态的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财富的源泉或本身就是财富。另外,环境资源法中的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联系性和生态联系性等特点,某些环境要素(如大气、海洋)以及作为整体性的环境具有公共性、不能独占性、消费不排他性等特点,这使得保护环境的环境资源法机制与保护财产的其他法律机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明确环

3、境资源法律上的环境与其他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等法律)上的物或财产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掌握环境资源法与其他法的联系与区别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环境资源,一、环境的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包括个人、单位、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全人类(包括当代人类和未来世代的人类)。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是指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一些法学家对人与人的关系非常熟悉,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却研究不深、了解不多。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 在法律中明确承认和肯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环境资源法调

4、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法律保护环境也就是法律保护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的、和谐的关系;用法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就是用法律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第一节 环境资源,二、环境资源及其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资源是指对人有用或具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对于资源存在着下面几个并存的概念:环境、资源、土地、国土。在法律中的环境、资源、国土、土地这些概念,其实际内容都是指自然因素(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自然力和自然条件)。 本书使用的“环境资源”概念包括环境与自然资源两个方面,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总称 ,本书在许多情况下使用的“环境”概念是“环境资源”的简称,即环境也包括资源。之所以在使用环境资源这

5、一概念的同时,有时还使用环境、资源、国土、土地等概念,是从不同角度而言,也考虑到不同部门、行业和学科已经形成的习惯用法和术语。,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一、环境资源问题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它包括由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以及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这两类问题有时交叉发生,协同作用。最初,环境资源法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第二类环境问题,后来逐步扩大到第一类环境问题。,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一、环境资源问

6、题的概念 第二类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开展的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流活动不适当所引起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投入性损害或污染性损害,简称环境污染。如工业“三废”污染;二是取出性损害或开发性损害,简称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又称非污染性的损害,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从环境中取出某种物质、能源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如滥伐森林等。 自然资源问题主要指资源的污染、破坏、浪费、枯竭和危机等现象。本书所使用的“环境资源问题”一词,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等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简称。环境资源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退化以及资源的浪费、枯竭和

7、破坏。,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二、当代环境资源问题的性质 关于环境资源问题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认为环境问题的恶化是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失误。 (二)认为环境问题主要功能是一个经济问题:认为环境退化主要是各种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机制的产物。 (三)其他观点: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技术问题、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国际问题等。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露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问题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事实依据。,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二、当代环境资源问题的性质 本书作者认为

8、:环境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它由各种原因产生,又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和作用;它与许多其他问题相关,但又不宜归入其他某个问题,从总体联系看,当代环境问题既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国际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它与许多领域、部门、行业、学科和许多社会组织、团体、个人都有关联,更与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和生态机制有关,这就是当代环境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复杂性、广泛性、累积性、流动性、地域性、多样性和公害性。各种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调、失衡和恶化。,第二节 环境资源问题,三、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 中国是一个环境资源大国,也是一个环境资源特点突出、环境

9、资源问题相当严重的国家。中国资源总量是大国,人均占有量是小国,资源利用效率是弱国。中国资源种类全总量大,但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组合不够理想、后备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紧缺、供需形势严峻。 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要以占世界8%的淡水、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总之,中国的环境资源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第三节 环境资源保护,一、环境资源保护及其相关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有环境保护工作,资源工作、国土工作等概念的应用。为统一概念,本书所用的“环境保护”一词,在和环

10、境的保护与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建设同时使用时,是指狭义的环境保护(指保护和改善环境);在另外一些场合,可能是指广义的环境保护即环境资源工作。广义的环境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实施的有关保护、改善和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第三节 环境资源保护,二、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一)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的内容是指环境保护事业的方方面面,可以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概括为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

11、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治理和建设环境等。 有人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概括为“防与治”、“治、管、建”和“群众保护运动、政府的保护管理活动、单位和个人的防治活动”等。 总之:环境保护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繁多,并且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第三节 环境资源保护,二、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二)环境资源保护的性质和特点 可以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性质与特点来理解环境资源保护的性质和特点: 由于环境保护始终离不开环境,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环境保护的根本特征和实质是利用各种手段和办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由于环境问题的公害性、流动性和累积

12、性,所以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 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所以环境保护具有综合性,广泛性。 环境保护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科学性、技术性,区域性、地方性,第三节 环境资源保护,二、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三)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 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环境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等方面来理解: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 环境是社会财富的物质源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社会财富。 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要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环境保护就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保护环境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重大国策。胡锦涛主席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